县电台的播音室还带着清晨的凉意,电子管收音机在角落“滋滋”地预热,像刚醒的蝉在低声哼鸣。李建军站在麦克风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布兜里的喜帕——是兰英昨天晚上重新叠好的,边角压得整整齐齐,说“带着它试音,能沾点喜气”。他刚从家里赶来,怀里还揣着兰英给装的玉米饼,用油纸包着,温热的温度透过布料传过来,让他紧张的心情松快了些。
“小李,准备好了没?张导说今天试音过了,就能给你转正,工资能涨五块呢!”导播老张端着个搪瓷杯走进来,杯沿沾着圈茶渍,上面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字,“今天的调音师是王师傅,老资格了,对播音要求严,你可得好好表现。”
李建军赶紧点头,把手里的稿子再顺了一遍——是他昨晚熬到半夜写的,关于秋收后储粮的技巧,从晒粮的湿度控制到粮囤的防虫方法,都是他跟村里的老农民打听来的实在招,还加了两个真实的例子,比如东河村的张大爷去年用花椒防虫,粮囤里一颗虫蛀的都没有。
“王师傅来了!”老张朝门口喊了一声。李建军抬头看去,只见一个穿深蓝色中山装的男人走进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很锐利,像能看透稿子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老张说的王调音师,据说以前在省电台待过,对声音和内容的要求都格外高。
王师傅没说话,只是指了指麦克风,又指了指调音台,意思是“可以开始了”。李建军深吸一口气,摸了摸兜里的麦克风——这几周他早就摸清了,只要握着这个玩具麦克风,就能清晰听到别人的心声,尤其是在紧张的时候,能帮他及时调整状态。
他对着麦克风,声音比平时稍显紧绷:“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农村天地》,今天咱们聊聊秋收后的储粮问题……”
刚开口,他就听到王师傅的心声,平淡得像白开水:“又是老一套,储粮技巧说了八百遍了,没点新意,年轻人就是沉不下心,不知道农民真需要啥。”
李建军心里一紧,赶紧调整内容,把原本准备好的理论知识往后挪,先讲起了张大爷的例子:“前几天我去东河村采访,碰到张大爷,他跟我说去年秋收后,在粮囤里放了几包花椒,用纱布包着,挂在粮囤的四角,整个冬天下来,粮囤里一颗虫都没有,连老鼠都少了不少。张大爷说,这花椒是自家种的,不用花钱,比买防虫药划算多了……”
说到这里,他明显感觉到王师傅的笔顿了一下。果然,王师傅的心声变了,多了点兴趣:“这例子倒实在,花椒防虫是老法子,农民都懂,比那些‘科学储粮’的大道理管用。这小子还真去村里采访了,不是瞎编的。”
李建军心里松了口气,继续往下说,语速也慢了些,尽量让声音更稳:“除了花椒防虫,晒粮也有讲究。很多乡亲觉得晒得越干越好,其实不然,玉米晒到‘咬着脆、断面平’就行,含水量太高容易发霉,太低容易掉粒。要是没仪器测湿度,就用牙咬——咬着有响声,断面没潮气,就差不多了……”
他一边说,一边悄悄观察王师傅的表情——王师傅原本靠在椅背上,现在坐直了些,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眉头也舒展了些。李建军握着兜里的麦克风,清楚听到他的心声:“用牙咬测湿度,这才是农民能用上的招!之前那些主播只会说‘含水量13%以下’,农民哪懂这些?这小子接地气,比之前那个只会念稿子的强多了。”
“还有粮囤的选址,”李建军继续说,“最好选在地势高的地方,离猪圈、厕所远些,避免潮气和异味。粮囤底部可以铺一层干稻草,再撒点石灰粉,既能防潮,又能防虫。要是粮囤有点潮,别直接通风,先在粮囤周围挖几条小沟,让潮气顺着沟流走,再慢慢通风,免得粮食裂了掉分量……”
这时,王师傅突然抬手,做了个“暂停”的手势。李建军心里一紧,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赶紧停下。王师傅却开口了,声音比刚才温和了些:“你刚才说的‘挖沟防潮’,能不能再具体点?比如沟挖多深、多宽,农民家里没工具,用锄头能不能挖?”
李建军赶紧回答:“能!用锄头就行,沟深个半尺,宽个一尺,围着粮囤挖一圈,再在沟里铺点干土,潮气就不容易往上返了。我问过西坡村的李大叔,他去年就这么干的,粮囤里一点潮气都没有。”
王师傅点了点头,在笔记本上又写了几笔,李建军“听”到他的心声:“考虑得挺周全,还想到农民没工具,这小子是真懂农村,不是来混日子的。这样的内容播出去,农民肯定爱听,比那些空泛的政策强多了。”
导播老张也凑过来,笑着对王师傅说:“我就说小李靠谱吧?他天天去村里跑,跟农民唠嗑,知道大家最想听啥。上次有个老乡写信来,说听了他的节目,粮囤里的玉米没发霉,还特地来电台道谢呢!”
王师傅没说话,却对着李建军比了个“继续”的手势。李建军心里更有底了,继续把剩下的内容讲完,最后还加了个互动环节:“要是大家有啥储粮的好法子,或者遇到了啥问题,都可以给电台写信,咱们一起交流,把日子过红火。”
说完,他关掉麦克风,紧张地看着王师傅,手里的喜帕都快攥皱了。王师傅放下笔,站起身,走到他面前,围着他转了一圈,然后突然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错!内容实在,声音也稳,比我想象的好。尤其是那些具体的例子和土法子,接地气,农民能听懂、能用得上,这才是《农村天地》该有的样子。”
李建军心里一喜,刚想道谢,就听到王师傅的心声,满是认可:“这小子是块做农村广播的料,比那些科班出身的懂农民。转正申请我帮他递上去,张导那边我也会说,以后可以让他多负责几个板块,肯定能火。”
“谢谢王师傅!”李建军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之前的紧张一扫而空,心里满是喜悦——转正了,工资能涨五块,以后就能给兰英买更多她喜欢的花布,带她去国营饭店吃红烧肉的次数也能多些了。
老张也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行!晚上我请你吃面条,加两个荷包蛋,庆祝庆祝!”
李建军赶紧摆手:“不用不用,张叔,晚上我得回家,跟兰英说这个好消息,她肯定高兴。”他想起兰英早上送他时说的“试音肯定能过,我在家煮糖水等你”,心里就暖烘烘的。
王师傅看着他,嘴角也露出了点笑意:“想家了?也是,刚领证没多久,正是热乎的时候。好好干,以后有机会,我推荐你去省电台学习,那边的农村栏目做得更专业,能学更多东西。”
李建军心里一动——省电台!这可是他想都不敢想的机会!他赶紧说:“谢谢王师傅!我肯定好好干,不辜负您的期望!”
从播音室出来,李建军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他掏出兜里的麦克风,轻轻按了下按钮,仿佛能听到兰英的心声:“建军肯定过了,我得赶紧把糖水煮上,再炒两个菜,等他回来庆祝……”
他骑着自行车,直奔供销社——之前兰英跟他说,供销社新到了一批粉底碎花的布,想做条新裙子,他正好去买下来,作为转正的礼物。供销社的售货员大姐看到他,笑着说:“小李,又来给对象买布?这次要啥样的?”
“要粉底碎花的,”李建军笑着说,“最好能做条裙子的量。”
大姐麻利地量布、剪布,一边包一边说:“你对象真有福气,你这么疼她。上次二柱来买布,还挑三拣四的,跟你没法比。”
李建军心里一暖,付了钱,拎着布包往家骑。路上的风带着桂花的香味,是村里的桂花树开了,甜丝丝的,像兰英煮的糖水。他想着回家后,兰英看到布会开心的样子,想着转正后的工资,想着以后可能去省电台的机会,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到了村口,老远就看到兰英站在老榆树下,手里攥着个布包,看到他来,赶紧跑过来:“试音过了吗?我在家煮了糖水,还炒了鸡蛋。”
李建军跳下车,把布包递过去,笑着说:“过了!还转正了,工资能涨五块!这是给你的礼物,新布,做条裙子。”
兰英打开布包,看到粉底碎花的布,眼睛一下子亮了,眼泪却掉了下来,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过!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李建军把她搂进怀里,感受着她的温度,心里满是幸福。他知道,属于他和兰英的幸福生活,还在继续——就像这八十年代的阳光,温暖而明亮,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也照亮了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