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力荐小说推荐网
一个专门为书友推荐精彩小说的网站

第3章

长乐公主的到访,如同在将作监内投下了一颗分量不轻的石子。陈远这个名字,不再仅仅与“奇技淫巧”和“陛下特旨”相关联,更蒙上了一层“得公主青眼”的神秘色彩。连周少监在处理与陈远相关的事务时,也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慎重。

然而陈远并未沉溺于此。他清楚地知道,公主的兴趣或许能带来一时的便利,但真正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能否持续产出对大唐有切实价值的成果。蝗灾的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而农业,永远是帝国的根基。

他白天在将作监继续推行他的“标准制图”和流水线试点,范围已从案几扩展到一些简单的宫用器皿。晚上回到永兴坊的宅邸,则在油灯下奋笔疾书,整理思路。他要做的,不是小打小闹的改良,而是推动一场系统性的变革。

几天后,一份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奏疏,经由将作监的渠道,呈送到了李世民的御案之上。奏疏的标题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请设农业科学技术司以兴农事、备蝗灾疏》。

在这份奏疏中,陈远没有空谈仁义道德,而是用近乎冷酷的务实笔触,开篇便直指当前农业生产的三大积弊:

“一曰靠天吃饭,抵御灾变之力薄弱。水旱蝗雹,任一发生,则田亩歉收,民有饥馑。”

“二曰农具粗笨,耕作效率低下。一夫之力,日耕几何?畜力耗费,几何无功?”

“三曰农技传承,全凭口耳相传。良法难广,谬种流传,地方差异巨大,难成体系。”

紧接着,他笔锋一转,结合自己观察到的蝗虫卵块密度和气候情况,再次强调了夏秋之交爆发大规模蝗灾的极高风险,并指出,传统的、临时抱佛脚式的应对策略,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

然后,他抛出了自己的核心主张:

“臣以为,治标需治本,防灾重于救灾。故恳请陛下,于司农寺之下,特设‘农业科学技术司’。此司非为增一冗余衙门,实为兴农强国之利器也。”

他详细阐述了农业科学技术司的四大职能:

“其一,系统研究与推广新式农器。如臣所献曲辕犁,省力增效,当尽快标准化量产,推广天下。更可研究播种、收割、灌溉、脱粒之新械,逐步替代人力畜力之局限。”

“其二,探究肥田沃土之法。系统总结堆肥、绿肥、骨粉、灰肥之制作与施用,研究土壤改良之术,使地方常新,亩产提升。”

“其三,选育优良作物与禽畜品种。择其高产、抗病、耐旱涝者,精心培育,推广良种。研究防治病虫害之法,减少损失。”

“其四,观测天时,研究水文,建立灾变预警机制。系统记录气候、物候,研究蝗虫滋生规律,江河水位变化,以期能提前预判水旱蝗灾,未雨绸缪。”

他还特别提出了农业科学技术司的运作模式:

“此司当汇聚精通农事、算学、格物之人才。一面于京畿设试验田,验证各类新法;一面编撰《新农书》,以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之方式,刊行天下,指导农事。更可择机于各州道设分支,形成网络。”

最后,他恳切地总结:

“陛下,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设立农学司,看似耗费钱粮,实则为固本培元之长远投资。若能使天下田亩增产一成,则国库充盈,百姓富足,胜于十万大军。若能使蝗灾消弭于未发,则拯救黎民无数,功德无量。此司若成,乃大唐万世之基也!臣冒死以闻,伏惟圣裁。”

这份奏疏,没有引经据典,却逻辑严密;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千钧。它超越了这个时代对农业的认知,将一个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农业的蓝图,清晰地展现在了李世民面前。

奏疏送入宫中,如同石沉大海,一连数日没有回音。陈远并不焦急,他知道,如此重大的机构设置,必然需要时间在最高决策层进行讨论和权衡。他依旧按部就班地在将作监推进自己的工作,同时开始利用有限的资源,在皇庄的试验田里,小范围地尝试堆肥和选种。

期间,长乐公主派内侍送还了之前借阅的书稿,同时还附上了一份她亲手誊抄、字迹清秀工整的副本,并在一些她认为特别精妙或有疑问的图注旁,用娟秀的小字做了批注或提问。陈远仔细看了那些批注,发现这位公主并非附庸风雅,而是真正进行过思考,心中对她的评价又高了几分。他认真回复了那些问题,将书稿和回信一并交给内侍带回。

这日散衙后,陈远刚回到永兴坊宅邸,那名熟悉的中年内侍便已等候在门前。

“陈监丞,陛下口谕,宣您即刻入宫觐见。”

陈远心知,定是那封奏疏有了结果。他整理衣冠,随内侍匆匆入宫。

这一次,并非在立政殿,而是在李世民日常处理政务的两仪殿偏殿。殿内灯火通明,李世民正伏案批阅奏章,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几位重臣赫然在列,分坐两侧,气氛严肃。陈远的那份奏疏,就摊开在御案的一角。

“臣陈远,叩见陛下。”陈远依礼参拜。

“平身。”李世民放下朱笔,目光落在陈远身上,看不出喜怒,“陈远,你这份奏疏,朕与几位相公已反复商议数日。其中所言,诸如‘科技’、‘系统研究’、‘预警机制’等词,颇为新奇。你且说说,这‘农学司’,果真能有你所言之效?设立此司,所需钱粮、人手不少,若成效不显,岂非徒耗国力?”

这是直接的考较,也是代表朝中重臣发出的质疑。

陈远深吸一口气,从容应答:“陛下,诸位相公。臣之所请,并非凭空妄想。曲辕犁之效,已有皇庄试验为证,此乃‘科技’应用于农器之利。堆肥选种之法,古人亦有零星实践,农学司旨在系统研究,去芜存菁,量化其效,此乃‘系统研究’之要义。至于预警机制,臣观蝗卵而知其危,便是基于对蝗虫物性(习性)之研究。若能有专人常年观测记录,建立档案,分析规律,虽不能尽免天灾,但提前数月预判,早做部署,减少损失,绝非不可能。”

他顿了顿,环视在场重臣,语气坚定:“农学司之投入,相较于每年因灾荒减免的赋税、开仓放赈的消耗,以及动乱可能带来的维稳成本,实乃九牛一毛。而其产出——粮食增产、灾害损失降低、农业效率提升——乃是我大唐国力最坚实的根基。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房玄龄抚须沉吟:“陈监丞所言,确有道理。然机构新设,牵涉颇广,司农寺内亦需协调。且这‘格物’之法,能否真正适用于天下田亩,尚需验证。”

长孙无忌也开口道:“陛下,臣以为,陈监丞其心可嘉,其策亦新。或可先于司农寺下,设一‘农技推广所’,规模不必过大,赋予其研究推广之权,以京畿为试点。若确有成效,再行扩大,升格为司,更为稳妥。”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既采纳了陈远的核心理念,又控制了风险。

李世民听着臣子们的讨论,目光再次落到那份奏疏上,又看向沉稳自信的陈远。他想起那雪白的盐,想起皇后日渐好转的气色,想起那灵便的曲辕犁,更想起陈远关于“格物”力量的那些描述。

终于,他做出了决断。

“准奏。”李世民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即着司农寺,下设‘农业科技推广所’,秩比从八品下。陈远。”

“臣在。”

“朕命你,兼任此推广所主事,全权负责其所务。一应人员调配、钱粮用度,由司农寺协同将作监酌情拨付。朕给你一年之期,朕要看到实效。”

从九品下的将作监丞,兼任从八品下的农技推广所主事!虽然机构名称和品级比奏请的稍低,但核心职能和自主权基本得到了保留!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皇帝的明确支持和一年的试验期!

“臣,陈远,领旨谢恩!必竭尽全力,以报陛下信重!”陈远强压激动,躬身领命。

他知道,一个全新的舞台,已经为他搭建起来。推广所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程,更关系到他能否将科技的星星之火,真正播撒到大唐的广阔田野之中。

带着皇帝的嘱托和沉重的责任,陈远走出了两仪殿。夜空繁星点点,一如他此刻充满希望与斗志的内心。他的下一个战场,将在田间地头。

继续阅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