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接下来的几天,刘建国虽然被停职,但他的人影却时常在公司出没。
他不再去市场部,而是频繁出入人力资源部和高管办公室。
每次都带着一叠材料。
每次出来,都朝我投来得意的冷笑。
大家表面上都在为双十一的后续工作忙碌。
但私下里的窃窃私语却越来越多。
“听说刘建狗去找了张副总,张副总是他表姐夫。”
“我还看见他跟HR的总监聊了很久,笑得那叫一个灿烂。”
“他不会真的没事吧?”
小王找到我。
“冉姐,我听说他在查我们所有人。”
“查我们的入职背景,查我们过去的项目,”
“甚至查我们的私人生活。”
“已经有同事接到奇怪的电话了,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我的心一紧。
“问了什么?”
“就问…是不是对公司有不满,是不是被你煽动了才那么做的。”
“这摆明了是在收集黑料,”
“想把我们定性成一个有预谋的小团体!”
我放在键盘上的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
还是低估了他的下限。
如果罪名坐实,我们所有人都会被开除,还会在业内留下污点。
我召集了团队的所有人,关上了会议室的门。
“大家不要慌。”
“他查不到任何东西,因为我们本来就没做错任何事。”
“所有沟通都走公司渠道,所有工作都留下记录。”
“他想栽赃,我们不能给他任何机会。”
当天下午,我就被王总叫进了办公室。
“林冉,你遇到麻烦了。”
他将一份文件推到我面前。
那是一份匿名举报信。
举报内容,是我“恶意泄露公司商业机密,与竞争对手公司人员存在不正当利益输送”。
信中列举了我负责过的三个项目。
说这三个项目都在关键节点被竞争对手“精准狙击”,导致公司损失惨重。
而这几次“狙击”的时间点,都恰好在我与某竞争对手公司的市场总监“私下会面”之后。
信的最后,还附上了几张模糊的照片。
照片里,一个和我身形相似的女人,将一个文件袋递给了对面的人。
对面的人,脸部被打了码。
但从衣着和发型看,与那家竞争对手的总监有几分相似。
“这是刘建国提交给董事会的新证据。”
“他说,你之所以策划那场发疯文学营销,”
“就是为了制造混乱,掩盖你泄密的罪行。”
“那场营销看似成功,但实际上是引鸩止渴。”
“损害了公司的长远品牌形象。”
“而你,是为了拿竞争对手的好处。”
我看着那份举报信,气笑了。
“王总,这太荒谬了。”
“首先,这三个项目,最终都成功完成了。”
“所谓的精准狙击,只是正常的市场竞争。”
“我们当时都做了应对,并且最终拿下了项目。”
“所有的项目报告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其次,这张照片,时间、地点都没有,人物面部模糊。”
“甚至不能确定是不是我。”
“这能算什么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