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七月,明军行进至煞胡原,俘获部分鞑靼部众。得知阿鲁台早已远遁,朱棣下令停止追击。在班师途中,明军顺势击溃了长期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部,斩杀众多敌军,残余部众纷纷向明军投降。”
与前两次战果相比,此次征讨略显平淡。
“真叫人不痛快!这些蛮夷听到老四出兵就望风而逃!”朱元璋对这样的战果并不满意。
“父皇,四弟威名远扬,北元残部闻风丧胆也在情理之中。能让敌人不战而退,已经证明四弟的威慑力了。”朱标笑着宽慰道。
朱元璋微微颔首,“标儿言之有理。萧然,你接着说。”
“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朱棣第四次亲征阿鲁台。九月,明军获悉阿鲁台部被瓦剌击败,部众四散,因此未发生大规模交战。十月,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归降,朱棣册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明军凯旋回京。”
此次出征收获更为有限,与前两次辉煌战绩相比,更像是例行巡边。
萧然继续讲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发动第五次北伐。起因是阿鲁台进犯山西大同等地。朱棣立即调集五省精锐集结待命。当探知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后,明军全力追击。”
“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第五次北伐收效甚微。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朱棣在榆木川病逝,未能完成这次远征。”
听到这里,年轻的朱棣望向身旁的永乐帝,眼中充满敬意。这位 ** 毕生开疆拓土,最终马革裹尸。
朱元璋陷入沉默。得知朱棣病逝在远征途中,这位铁血 ** 也不禁动容。
他起身走到朱棣面前:“咱不怪你了,你…没让咱失望!”
面对这个用一生拓展疆土的子孙,即便是严苛的朱元璋也无法再责备。虽然尚未了解文治成就,但能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征战,国力之强盛可见一斑。
听到父亲的认可,朱棣眼眶泛红:“爹,儿臣…”
与朱允炆相比,朱棣的功绩显得格外耀眼。这种对比让朱元璋更加确信,当年的靖难之役对大明而言实属幸事。
“不必多言,这些年…辛苦了。”朱元璋拍了拍朱棣的肩膀。
“洪武年间大明疆域约四百万平方公里,至永乐时期已拓展至九百九十七万平方公里。”
萧然的话语让朱标、朱元璋以及小朱棣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凭借一人之力,竟使大明的疆域翻倍扩张。
“九百九十七万!”朱元璋也被这个数字震惊了。
“若算上青藏高原,再加上东南亚的’三宣六慰’,总面积超过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
听到这里,朱元璋和朱标已经有些麻木了。
这疆域,确实大得惊人!
“老爷子年号永乐,后世尊称他为永乐大帝。整个大明,能被称为大帝的仅有两人。”萧然看向朱元璋,”另一位便是开创大明的您,洪武大帝!”
“永乐大帝!”这个称呼让两个朱棣浑身一颤。
这是后世对他们的认可。
“永乐大帝!洪武大帝!”朱元璋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历史上广为人知的 ** ,还有汉武大帝刘彻。
汉武大帝为这个国家树立了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赋予了一个民族屹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永恒的象征。
他是首位以”罪己诏”自我反省的皇帝。
在历史上,他是少数能与秦始皇齐名的 ** 之一。
朱元璋心情愉悦,催促道:”萧然,继续讲!”
比起朱允炆那些令人血压飙升的事迹,朱元璋更愿意听萧然讲述朱棣的功绩。
“说到哪儿了?”萧然问道。
“说到对 ** 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朱标在一旁提醒。
萧然点点头,”在外交上,老爷子派遣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营建北平 ** ……”
“下西洋做什么?咱不是已经实行海禁了吗?”朱元璋满脸疑惑,这与他的政策完全相悖。
早在洪武四年十二月,朱元璋就下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
洪武十四年十月,他又重申禁令,严禁沿海百姓与海外诸国往来。
海禁几乎成了大明的一项祖制。
朱元璋对”海外贸易”可谓深恶痛绝。
一次禁令还不够,他多次重申,彻底断绝海上贸易的可能。
自唐朝起,华夏便与周边国家有着频繁的海上贸易,而负责此事的机构正是市舶司。
朱元璋登基后,先后于洪武三年和洪武七年两次裁撤市舶司,以此表明他禁海的决心。
洪武十四年,他再次下令,严禁沿海居民与外国人接触,这是他对海外贸易的第一次”鞭尸”。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更进一步,不仅禁止本国人出海,还严禁外国人入境,这是他的第二次”鞭尸”。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颁布禁令,严禁百姓购买海外货物,此举犹如对前朝政策的再次否定。
洪武三十年,这位开国皇帝在临终前最后一次重申禁海令,彻底斩断了民间与外界的海上联系。
面对倭寇侵扰沿海的困境,朱元璋选择了最直接的海禁政策。
在这位出身农家的 ** 眼中,海外贸易对大明经济无足轻重。
重农抑商的思想根深蒂固,促使朱元璋采取了全面禁海的极端措施。
朱元璋的目光在两个朱棣之间游移。
“此乃祖制!”
“陛下,大明疆域不仅限于眼前所见。”萧然进言道。
“哦?”朱元璋从未深思过这个问题,”听爱卿之意,此事当利大于弊?”
“正是,此乃功在千秋之举。”
朱元璋兴致渐浓,”详细道来,若真有益处,朕即刻解除海禁,更当鼓励海上通商。”
“遣使西洋,可使大明在东南亚确立华夷秩序。船队彰显帝国威仪,辅以经济利益,朝贡体系将空前壮大。”
“开拓海贸能为大明带来新奇物产、原料与技术,促进手工业革新,充盈国库,振兴经济。”
“远航更能促进文明交融,助大明了解域外世界。郑和航程绘制的《郑和航海图》,乃当世最早航海典籍,堪称远洋珍宝。”
“永乐年间万国来朝,大明独步天下。”
“彼时经济腾飞,国势鼎盛,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朱元璋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关键词。
“不错,自大唐开元之后,唯我大明再现盛世荣光。”
朱元璋眼中泛起兴奋的光芒。
【盛世的真谛,朱元璋心知肚明。
但凡盛世,必具以下特征:
政权稳固,吏治清明,民生安定;
经济繁荣,文化昌明;
军力强盛,边疆稳固。
如此盛世,千古难逢。
“老四!好样的!永乐盛世!”朱元璋越琢磨越欣慰,”先前听你提及《永乐大典》,这又是何等典籍?”
“《永乐大典》包罗万象,经史子集无所不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释道技艺、农工百作,尽收华夏千年智慧。”
“这部旷世巨典乃人类史上最宏大的百科全书,正是永乐盛世的重要见证。”
《永乐大典》作为中华文明史上最宏大的典籍,堪称无价之宝。即便现存残卷,也蕴藏着文学、医学、语言等领域的珍贵遗产。
“永乐大典!”朱元璋眼中闪过好奇,”改日能否让朕一观?”
萧然无奈望向朱棣。
“儿臣定当呈上。”朱棣连忙应承。
“老四,你怀里抱着何物?”朱元璋注意到朱棣手中的锦盒。
“这是燕王殿下为皇上准备的贺礼。”萧然含笑作答。
“贺礼!”朱元璋立即起身,”快让朕瞧瞧!”
朱标与少年朱棣也凑上前来,都想看个究竟。
朱棣掀开盒盖,露出一个红薯与一个土豆。
朱元璋等人面露困惑。
“此乃何物?朕从未见过,莫非是药材?”朱元璋捻起土豆,联想到珍稀药材。
“陛下,这叫土豆,并非药材,而是粮食作物。”萧然解释道。
朱标好奇地拿起红薯,”这个呢?形似土豆,也是粮食吗?”
“此物名唤红薯,同样是粮食。”萧然继续解答。
“臭小子,带个土豆来作甚?”朱元璋翻来覆去也没看出特别之处。
朱棣同样不明就里,目光转向萧然。
萧然只得详细说明:”陛下,此物亩产可达三千五百斤。”
“什么?”朱元璋双手一颤,险些摔落土豆,”朕没听错?”
马皇后与朱标等人同样震惊不已。
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据《河间志》记载,当时亩产不过三百斤左右。
这意味着同样土地能多养活十余倍人口!
朱元璋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捧着土豆:”天赐祥瑞!真正的祥瑞!”
“有此神物,大明粮荒可解矣。”朱标难掩激动。
“百姓再不用忍饥挨饿了。”朱元璋凝视着土豆,深知其对农耕王朝的意义。
朝廷赋税必将倍增,国库也将日益充盈。
“这份贺礼当真贵重。”马皇后接过朱元璋手中的珍宝。
“那这红薯想必也非同寻常?”朱标指向手中的作物。
“最差亩产四千斤,精心栽培可达万斤之数!”
红薯的亩产量通常在4000斤左右,而市场上推广的脱毒红薯育苗技术能显著提高产量。
专家试验数据显示,脱毒红薯可使亩产提升至少80%,最低产量达5500斤,最高甚至突破9000斤。
萧然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朱元璋震惊不已。
红薯的产量竟比土豆还要惊人。
朱元璋急切地从朱标手中接过土豆,呼吸急促:“此物真能亩产万斤?”
“大明或许达不到,但五六千斤应无问题。”
朱元璋眼中顿时闪过兴奋的光芒。
他一手握着土豆,一手拿着红薯,激动道:“咱已看到洪武盛世的景象!”
马皇后和朱标相视一笑。
“先生,如此高产的作物,味道如何?”马皇后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