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朝的集团斗争
宦官本是在内宫服侍皇帝、后妃的阉人,身体残缺,身份卑微。但宦官们有一个天生的优势,那就是距离皇帝很近,如果皇帝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把某些权力赋予给他们,则他们行使这些权力就几近于毫无制约,从而可以迅速膨胀。秦朝就是因为始皇、二世两代常居后宫,不大愿意出来当面会见大臣,举凡国家大事都由宦官赵高来向外廷传递,赵高才逐渐攫取权力,最终覆灭了庞大的秦王朝。
汉朝也是如此。西汉朝宦官掌权之风还不厉害,到了东汉中期则逐渐如同燎原之火,一发而不可收拾,原因全在于外戚势力的膨胀,皇帝多次利用宦官来打倒外戚,宦官们就此进入了权力中心。比如汉和帝和宦官郑众合谋,诛灭了外戚窦氏;汉安帝在李闰、江京等人的帮助下诛灭了邓氏;孙程、王康等人诛灭阎氏,扶汉顺帝上台;以及前面提到过的,汉桓帝与单超、左悺、具瑗等人定谋,诛灭梁氏。
其实宦官和外戚有其共同点,他们一是皇帝的亲戚,一是皇帝的家奴,当皇帝不信任朝臣士大夫们,认为亲戚和家奴肯定更为忠心的时候,这些家伙就会势力膨胀。然而外戚可以世代相传,宦官则不可能有后,所以外戚坐大,往往会威胁皇帝的宝座,皇帝就会利用宦官来消灭外戚。在皇帝们想来,宦官不算是正常的男人,他们不可能有后代,所以他们不可能覆灭自己的王朝,比外戚还要来得更可靠一些。
皇帝用宦官杀外戚,然而他们在夺回被外戚把持的权力以后,却又往往懒得利用手中的权力管理好国家,从而会嫌士大夫们罗嗦、碍事,就把权力移交给自己认为比较可靠的亲戚们——新的外戚集团就此形成,并且逐渐壮大,等待新一代皇帝利用宦官来把他们铲除。如此恶性循环,就构成了东汉中后期朝政动荡的主要源泉。
当时的政治中心,可以说有三股势力在不停地争斗,一是宦官,一是外戚,还有就是士大夫朝臣们。士大夫和宦官的斗争最为激烈,和外戚之间则时合时分,或拉拢,或斗争。当外戚跋扈的时候,士大夫与宦官从明暗两个不同的方向朝外戚发起猛攻,而当宦官掌权的时候,士大夫则往往拉拢甚至是依靠外戚,以制约宦官的力量。因为在士大夫们看起来,外戚终究是正常的男人,他们可以教化,可以变成自己的同类,而宦官则纯属水火不能相容的异类。
在长时间的政治斗争中,士大夫的性格也开始扭曲,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为了自命正义的理想,往往不择手段,毫无节操,也毫无顾忌。然而士大夫们虽然可能当上朝廷高官,却很难进入权力中心,因为自汉武帝以后,朝政的中心逐渐从外朝转入内廷,到了东汉朝,外戚而被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担任内廷的领袖,也逐渐变成了一种惯例。能够进入权力中心的往往都是外戚集团的头子,还有就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宦官,士大夫们很难排上号。所以他们再怎么上蹿下跳,无所不用其极,在三方斗争中,往往都处于被压制和被利用的可悲地位。
就个人素质来看,士大夫集团中有很多足可为万世师表的伟人,外戚集团中也偶有正人君子,宦官里则很难挑出好人来;然而从整个集团来衡量,三方都是使朝局动荡的祸根,全都不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