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并不知道,就因为交货速度太快,宋哲沅开始怀疑他背后的神秘组织是虚构的,反而觉得他是某个国家的代理人,头号怀疑目标便是苏熊。
倘若李言能够知晓宋哲沅心中所想。
他只能说:随你们怎么猜,有什么问题,跟我的金手指说去吧!它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
收好宋哲沅递过来的花旗银行不记名存折,李言转而说另一件事:“宋将军!我的祖籍是山东曹县,而今日寇咄咄逼人,有吞并华北之野心。”
“山东亦属于华北五省之一。”
“李某此次归国共有两个目的,一是向抗日武装提供一些武器弹药,二是返回祖籍地招募兵勇,以求能为抗日大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听闻宋将军与韩司令均出自西北军,昔年都曾是冯委员长麾下的得力干将,如果宋将军方便的话,不知宋将军能否代为引荐,李某感激不尽!”
李言口中的韩司令自然是指鲁军主帅山东王韩复渠,至于后面的冯委员长,那就更有名了,其人是曾经的西北王,当下的陆军一级上将冯钰祥。
冯钰祥的官方职位是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只可惜这位西北王目前却是个光杆司令。
中原大战时期,冯钰祥和阎老西联合倒蒋,桂系集团也在南方摇旗呐喊,本来冯阎联军占据着兵力优势,谁能想到韩复渠这位冯系大将竟阵前倒戈,直接背叛冯钰祥,转头投靠蒋校长。
由于韩复渠倒戈一击,再加上中央军的军事素养明显高于冯阎联军,蒋校长获得胜利,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并且还顺势拆解了西北军。
韩复渠之所以会倒戈一击,那是因为蒋校长事先给予韩复渠承诺,支持韩复渠入主齐鲁大地,任命韩复渠为山东省最高行政长官。
面对统辖山东这等机会,韩复渠没禁住诱惑,阵前倒戈,目前韩复渠主政山东已有七年时间,其麾下部队也从两三万人慢慢发展至八万多人。
阎老西的晋绥军。
宋哲沅的二十九军。
韩复渠的第三路军。
此为华北境内最强大的三方军阀势力。
本来张少帅的东北军撤到关内也算华北一霸,但张少帅和杨虎成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实行兵谏,逼迫蒋校长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事后张少帅被校长扣在南京,东北军失去主心骨,就此四分五裂,各自为战,早已翻不起风浪。
“欲返回祖籍地招募兵勇?”
“想为抗日大业贡献绵薄之力?”
宋哲沅神色愕然地看着李言,心里暗自琢磨李言方才那番话,他感到非常震惊。
李言的赤诚之心他完全可以理解,举国上下,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不会对日寇有任何好感。
可是!
李言为何想要到山东去?
就因为祖籍地在山东曹县?
难道翼察两省就不能抗日?
翼察两省才是抗日一线,山东虽是华北五省之一,但山东和关东军相隔一个河北,敌我双方一旦爆发战争,翼察两省必将沦为主要战场。
说实话,宋哲沅想将李言留在翼察地区,毕竟李言背后的神秘组织拥有着强大的能量。
假如李言真能组织起一支不弱的部队,而这支部队又在他的辖区,自然可以为他所用。
思量于此。
宋哲沅哈哈笑道:“小李先生有心报国,愿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我宋哲沅自当竭诚欢迎。”
“小李先生完全没必要舍近求远嘛!在哪儿不能抗日?翼察两省才是真正的抗日前线。”
“二十九军最近正好有扩编计划,准备增设一个三团九营编制的军部直属独立旅,依我看来,小李先生就很适合担任独立旅少将旅长一职。”
“小李先生若愿意出任这一职位,无论翼察两省,又或平津两市,只要是在宋某的辖区范围内,小李先生尽可随意挑选一处心仪的部队驻地。”
李言:“……”
宋哲沅这番话令李言颇为吃惊。
不得不说,宋哲沅的招揽确实充满诱惑力,李言仅需轻轻点头,立马就能跨越诸多等级,原地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少将旅长。
“要不直接加入二十九军…”
“韩复渠不一定有宋哲沅这么好说话。”
李言默默沉思,心中不断权衡利弊得失,不过很快他就将心中那点意动狠狠驱散。
小不忍则乱大谋,他万万不能因小失大,目光得放长远,要走一步看三步。
他的时间并不多,两月后便是全面抗战,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部队扩编到最大规模。
投奔宋哲沅远远没有投奔韩复渠来得实惠,宋哲沅总不能大方到直接将二十九军送给他吧?世上压根没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投奔韩复渠则完全不同,华北方面军南下山东时,韩复渠在山东德州阻击日军第十师团,韩复渠的第三路军宛如纸糊,一战下来就损失惨重,他不得不放弃德州,在黄河沿岸组织部队抗击日寇。
这时候蒋校长却来个战场微操,直接将支援给韩复渠的重炮旅调给黄埔嫡系汤恩泊部。
韩复渠气得大骂老蒋,向部下们说:“我抄日本人的后路,老蒋抄我的后路,整整一个炮兵旅,一炮没放,全他娘的调走了,我不是傻瓜,我拿脑袋去撞日本人啊?黄河防线谁爱守谁守。”
于是乎,韩复渠选择弃守山东,进而导致徐州门户洞开,严重压缩了徐州会战的部署时间。
韩复渠铸下大错,蒋校长借助开封会议,强势逮捕韩复渠,就地枪决,以此来杀一儆百,震慑那些个不听国府指挥的地方军阀部队。
韩复渠一死,鲁军不止是群龙无首这么简单,鲁军连地盘也丢了,属于无根之草,其结果只剩两个,要么被别的军阀兼并,要么被国党收编。
李言选择曹县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韩复渠被枪决时,韩复渠的第三路军全都聚集在曹县周围,那时他李某人正好可以竞选新一届话事人。
想到这些。
李言面露歉意,苦笑看着宋哲沅,无奈解释:“李某在此谢过宋将军的好意,家父临终前曾有过嘱咐,家父叮嘱李某要落叶归根,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惠及家乡父老,以求能光耀李氏门楣。”
“这…”宋哲沅张了张嘴巴,有些哑口无言,李言直接将其父亲的遗言给抬了出来,百善孝为先,面对这种情况,他宋哲沅还能怎么说?
无奈,宋哲沅只能遗憾笑笑:“惠及家乡是好事,光耀门楣更是大事,引荐一事包在我身上,等小李先生返回家乡,到时我给韩老弟去一封电报。”
“多谢宋将军代为引荐!”李言感激的说道。
宋哲沅是华北三巨头,有了他的引荐,同为华北三巨头的韩复渠自然会高看他李言一眼。
这样一来便能为他节省不少时间,当下李言缺少的正是时间,毕竟抗日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聊完正事。
李言起身向宋哲沅提出告辞。
宋哲沅管理着翼察两省外加平津两市的军政要务,堪称业务繁忙,李言当然不会过多打搅。
从翼察绥靖公署中出来。
李言哪儿也没去,径直返回宋公馆。
他得回去等着,待会绥靖公署财政处会将五十五万银元送到宋公馆,需要现场进行交割。
李言倒不是担心宋哲沅缺斤少两,急着回去清点银元,主要是北平并不安全,万一在北平城里闲逛时遭到日寇暗杀,他可不想出师未捷人先死。
为了杜绝意外,数来数去,李言觉得最安全的地方还是宋公馆,能不出门就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