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为了村花老婆,我拼命赚钱》第7章 前往省城
接下来,便可以开启我的创业之路。
先从什么做起呢?
尽管他有着两世的经历,但许多的记忆都已经有点儿模糊不清了,他也只能将脑子里残存的一些碎片记忆重新整理。
吃穿住行,吃排在第一位,那就先从吃上入手。
那个年代的人钱袋子并不宽裕,小吃行业并不像现如今那样火爆,几乎所有的人都只是希望能吃上饭,根本就不会花多余的钱去买一些小吃啊零食什么的。
但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就另当别论了。
在杨红伟的印象中,人们进城有很多情况下中午都回不去,下馆子去吃着实有点儿贵,只能买三四毛一份的卤面解决。
但你可别小瞧了这个卤面,平常人家也只是偶尔能吃上一顿。
进了城很多人的想法就是:既然来了,总得吃点稍微好点的东西。
经过一番对比,人们最终都会选择便宜还实惠的卤面。
好吃不贵,在那个年代是人们选择吃食的不二法则。
于是,你能看到许多人都端着一份卤面,站在道路两边旁若无人地吃着。
就是它了。
不过,在他心里面,这只是一个铺垫,他现在需要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将来以图更大的事业。
谋定之后,他便准备行动起来。
心中无事儿一身轻。
准备工作很快就搞定了。
废品收购站淘来一辆三轮平板车,看起来有点儿旧,可价格却不便宜。
又买了几扇蒸笼,用来蒸面条用,也花掉他十元钱。
再有就是其它的一些东西和调味品、肉等。
县城西关,向阳路
岳乡县最繁华的地段。
百货大楼、土产公司、菜市场等都集中在这条路上。
自从几年前,上面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红头文件下来之后,街头便涌现出不少的个体经营者。
弄个铁架子,挂上若干件衣服,就是一个临时的服装摊位。
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牛肉面馆里面人声鼎沸,生意红火。
大街上,钉鞋的、卖老鼠药的、修车的、卖糖人的等都是各显神通,卖命的吆喝着。
因为快要到元宵节了,所以大街上显得比平时更加热闹。
杨红伟的家离县城也就两三里路的样子,所以他并不慌,只要在十点钟左右到达西关向阳路就行。
他心里盘算着趁着这几天人流量大,能多挣点儿就多挣点儿,要不然过了正月十六之后就没这么好的生意了。
孟婉婷看到丈夫变得如此勤快,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家帮着丈夫忙里忙外的操持着。
“热腾腾的肉丝卤面,四毛一碗!”
“面香味美,好吃不贵!”
“好面好味道,百吃都不厌!”
杨红伟也在卖力地吆喝着,各种各样的广告词出口成章。
一旁的孟婉婷站在旁边不住地笑,她第一次见丈夫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吆喝,感到非常的新奇,也感到非常的好笑。
不大一会儿,便围上来一二十个人,争抢着要买一碗尝尝鲜,因为当时在这条街上就杨红伟一个卖卤面的。
“地皮税三元。”一个身穿制服的中年女人“噌”的一声撕下一张票递给正在忙活的杨红伟。
此时他正在忙着给客人们盛面,没听到中年女人的说话声。
孟婉婷在旁边用胳膊肘轻轻地捣了一下他,并用眼神示意有人正在执法。
“刚才正在忙着,没听见美女姐姐说话。”
“看你生意这么好,三块钱好像有点儿少了。”另外一个男的有点儿生气的样子,并且又撕下一张两块钱的票据。
“美女姐姐,我刚才确实忙晕了,真的没听见,希望大姐能体谅一下。”
“票已经撕下来了,今天只能这样了,明天再说吧。”
“好吧,听你的,姐姐。”
杨红伟知道多说无益,就乖乖的把钱交了。
“小伙儿嘴挺甜,有前途。”
“谢谢美女姐姐夸奖。”
听得那个中年女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走的时候还多看了他一眼。
收地皮税的那拨人走了之后没多久,陆陆续续的又来了两拨人。
一拨是收卫生费,要了两块钱,虽然说要的不算少,但杨红伟还是爽快的给了。
另一拨人来了之后,就咋咋呼呼地,横看竖看都像是黑社会。
“小子,新来的吧。”
“这里是宋爷的地盘,在这儿做生意得宋爷说了算。”
一个穿着一件军大衣、长头发的青年混混儿在在那儿咆哮着,仿佛他就是这个街头的老大一样。
“得多少钱,你总得给个数吧!”
“看你倒是个明白人,这样吧,这个月给你少要点儿,拿二十元。”
“那你就给哥们开个单据,保证这个月不会再来收了。”
“废什么话,让你给,你掏钱就是了。”
旁边的一个卖菜的阿姨,赶紧跑到杨红伟跟前,扯了一下他的衣袖,并示意站在旁边的孟婉婷劝一下杨红伟。
孟婉婷赶紧跑到杨红伟跟前嘀咕了几句,在那位阿姨和孟婉婷共同劝说下,杨红伟心不甘,情不愿的给了长发混混儿二十元钱。
他知道,自己刚重生到这个年代,还没有建立起来自己的关系网,这个时候选择硬刚是不明智的。
随着元宵节的临近,卤面的销量直线攀升。
八十年代的时候,每到元宵节的时候,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又或是村里,都会有秧歌、高跷、大型巡游彩车、灯会和烟火表演,所以每到元宵节的时候,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又或是农村,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到正月十六那天,卤面居然卖了一千两百份,他的爸妈都来帮忙才应付过来,四个人都是喜上眉梢。
他们看到了这些天杨红伟的进步,心里都是由衷的高兴。
昏黄的灯光下。
床上放着一张残破不堪的小桌子
杨红伟和孟婉婷俩人凑在一起数钱,一毛、两毛、五毛、一元,还有几张十元的。
这是他们这五六天的全部收入。
“你那边多少?”孟婉婷激动地问杨红伟,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
“八百多。”
“我这儿也有六百多。”
“仅仅六天我们就收益一千五百块钱,我们发财了。”
“除去四百块钱的成本,我们的净收益一千一百元。”
“这才哪儿跟哪儿啊!”
“我今年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一百万。”
“牛肚皮都让你吹爆了!”
“别说一百万了,挣五万我都谢天谢地了!”
“你饿不饿?我去给你窝几个蛋。”孟婉婷起身准备去厨房做饭,刚站起来就被杨红伟拉住,并顺势揽入怀中。
“一会儿我来,以后只要我在家,就没有你做饭的份儿。”
“以前我真是混蛋,守着这么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却不知道珍惜。”
“不过,以后的日子你只管负责貌美如花,而我负责赚钱养家。”
“等咱们的孩子出生以后,你和咱爸妈在家带孩子,其他的事情都交给我。”
孟婉婷躺在杨红伟的怀里,含情脉脉地看着他,手臂紧紧抱住眼前的这个男人。
她的这个动作让杨红伟有点儿无法自持,欲望不断攀升。
面对眼前的这个人间尤物,仅剩的一点儿自控力也瞬间崩溃…
【再往下的内容,看官老爷们自行脑补一下,不过即便你脑补,也不能脑补太多,顶多十万字啊!因为我们的女主婉婷可是一个怀孕五个月的孕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岳乡县委县政府从外地引进了一项富民产业-良种肉鸡繁育体系,从县上到乡里再到村里,都极力扶持这项惠民产业。
在杨红伟的记忆中,那时候几乎家家都腾出个地方养上几百只鸡,用来增加一点额外的收入。
杨红伟想在这上面做点儿文章。
鸡是个活物,不太好伺候,况且自己缺乏必要的养殖经验,所以他没打算养鸡。
他心里想的是,既然鸡是个活物,他总得吃东西吧。
那就从这个饲料上下手。
虽然自己对饲料的研究有限,但在那一世离家之后,有过一年的鸡场养殖经验。
那个时候养鸡,都是自家掺兑饲料,像一些豆饼、麦麸、鱼粉、骨粉、植物油等,掺进一些粉碎过的玉米搅拌即可。
以他目前的认知,也仅限于这个层面,再深入的他就不懂了。
要想让一只鸡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一只雏鸡长成成鸡,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营养配方。
“我想让祥林先把卤面生意做下去,你可以在家做好,让祥林拿到县城去卖,然后五五分成,总比他在家闲着没事干强。”
“可能节后会有那么几天卖得不是很好,但做生意得坚持,不过应该没几天。”
“接下来几天,每天准备两百份的量,卖完就回家。”
“我可能要离开几天,到省城去办点儿事,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