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女爱种田,发家致富养王八》第5章 贺老头的漫漫种田路
这厢贺筱悦和氪金系统讨价还价,那边贺家的堂屋中,一家之主贺老头放下了手里的活,抬眼望着漫天雨雾下的村庄,吸了一口自制的农家土烟,略显苍老的脸上却是止不住的笑意。
“好!好!好!”
烟雾缭绕中,贺老头一连串的说了三个好字,脸上的笑意更是加深了不少,整个人看上去也更加的精神了,“这场雨可真是下的及时啊!”
“爹说的是,这雨下的太好了!”
贺老头的话音刚落,在他旁边编着竹条的大儿子随即附和道,他也高兴有了这场及时雨,地里的庄稼就有希望了,人也有活路了!
今天下雨,雨天道路泥泞不方便出门,人走泥路不光衣服鞋子会弄脏,稍有不慎还容易打滑跌倒,所以贺家一家子老老少少的都窝在家里待着。不过贺家人可没有闲着睡大头觉,除了孩子们,大们都忙个不停。
贺老头跟大儿子贺斯南在堂屋中修理修理用坏的农具和桌椅板凳,编编竹篓子竹筐子,农家用的竹制品都是自己做的,不用花一分钱。
山上的竹子那是无主的,谁要用竹子只需要跟村长报备一声就行了,而且多出来的竹篓子还能在赶集的时候带去镇上卖,也算是给家里增添一个进项,平日里用来置办些油盐酱醋的,也能能买点糖块给孩子们甜甜嘴,换得孩子们开心的笑容。
大丰国近年来天灾人祸不断,入眼皆是满目疮痍,百姓们民不聊生,个个苦不堪言,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像贺家所处的文丰府这边还不算灾情特别的严重,只是干旱了大半年,老百姓还能将就着过日子,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
但是听说离文丰府远点儿的绵阳府和康定府,什么旱灾、洪涝、地龙翻身那是接连不断,一茬接一茬,根本不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天灾导致地里的收成是急剧骤减,粮食根本不够吃,百姓们常常是食不果腹,啃树皮、啃草根,就连没吃的跑去吃观音土的也大有人在!
观音土那是给人吃的东西吗?
观音土吃下去当时是能有饱腹感,可是观音土却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日久天长的吃观音土,那是真是能吃死人的!
更有的已经到了要卖儿卖女才能活下去的地步了,可见天灾下的人们是生处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也不得不再次感叹这场春雨的重要性,要不然老贺家说不定也要走上背上行囊,远离故土出去逃荒的道路。
抽完土烟,贺老头顺手将手里的烟杆子别在了后腰处,坐在小马扎上继续之前的修理工作,然后边做事边跟大儿子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话家常。
这农具可是庄户人家的宝贝财产,那是能和土地、粮食、金钱划上等号的,可得仔细的弄,想要秋收时多打粮食,少不了农具的功劳!
“老大啊,要说咱这文丰府就是个风水宝地!往前倒数上几十几百年的就没发生过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
贺老头回忆起从前的事,真是打开了话匣子:“在我小的时候听你太爷爷曾经提过一嘴,五十多年前大丰国也是灾难频发,咱这文丰府周围的几个城镇都发生了重大洪涝灾害,那水大的哦,许许多多的房屋和田地都被洪水冲垮了水里到处飘的都是人和牲畜的尸体,那场面啧啧啧……”现在想起来还是不忍直视!
“但是最后你猜怎么着了?”贺老头顿了顿,特意卖了一个关子。
贺斯南也被勾起了好奇心,抬头紧紧的注视着贺老头,“爹啊您老就别卖关子了,快点告诉我,我这心跟猫抓似的!”
贺老头哈哈一笑,手里的动作不停,只是往贺斯南的跟前又凑了凑,“那水啊愣是没从咱这文丰府这片过,走半道它改道了,你太爷爷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感到纳闷了,这洪水难不成有灵性,不然怎么会改道呢?!”
真真是古往今来的一大奇事!
“后来啊我才知道,传说咱这文丰府地界在几千年前曾出现过一个雨神,据传闻中流传的版本是当年的雨神还只是一位肉眼凡胎的凡夫俗子,在百年难得一遇的洪灾发生的时刻,不顾自身的安危,努力治水,这才让成千上万的百姓避免葬身于洪水之中。
但那位‘雨神’大人却因受伤不治身亡,而他所救下的数万百姓自发的组织为他建宗立庙,点燃长明灯,受后世子孙的香火,这件感天动地的事后来被天帝所知晓,特封那位大人为雨神,派他掌管这世间的水利。
现如今咱这文丰府的寺庙里还留有那位大人的金身雕像,为的就是不让咱们的后代子孙忘记那位大人的丰功伟绩。
改明个等家里不忙,我和你娘带着你们几个还有孩子们一起去庙里走一遭,好好拜拜那位令人敬仰的雨神大人,让他保佑咱们大丰国年年风调雨顺,保佑咱种的粮食越种越多!”
贺家现有的土地不算多,拢共就只有十八亩,分别是十亩的水田,五亩的旱地,外加新开荒出来的三亩荒地。
大丰国的朝廷为了鼓励老百姓多开荒种植粮食,以此来增加粮食的产量,特准许百姓们开荒出来的田不用上交朝廷,而且前三年还免征大家的赋税。
别看这十八亩的田地听着多,可架不住老贺家人丁兴旺啊!
只单说贺老头这一脉,他和贺老婆子两人就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是对双生子,兄弟俩前后脚的功夫出生,就只差了半分钟,长大以后也是前后脚的功夫各自成亲生子。
尤其是老二贺斯年家,那是一窝一窝的可劲儿的生,还总生多胞胎。先是生一对三胞胎,再然后生了对双胞胎,前两年还生了对龙凤胎,仔细算算,光老二一家加起来就有九口人!贺家目前总人口有十五口人,老二家能占一大半还多!
老大贺斯南的子嗣就没有二房的多,成婚多年夫妻两个也不过只有一个儿子,取名贺承风,是贺家的长房长孙。
老两口最小的儿子还没到可以成亲的年纪,因为从小喜欢捣鼓木头块,家里决定送他去庆河府那边有名的叶木匠的店里当学徒,以后好学一门手艺傍身。
工钱?开玩笑,学徒的工钱是没有的!
而且学徒期间是不能随意回家的,一年到头都要在师傅家免费帮工,就这师傅还不一定把真本事交出来,毕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村里人看着人丁兴旺的老贺家,眼热的不行,谁不想多子多福啊!
贺老头面对村里人的羡慕之色也是痛并快乐着,他家的人瞧着是多,可别忘了真正的劳动力只有他和大儿子两个人。
女人们就不提了,日常田地里锄地的活儿是他和大儿子在干,浇水的活儿也是他和大儿子在做,秋收的活儿还是指望他和大儿子。
剩下的两个儿子一个出去学徒,一个出门求学,常年累月的看不见人影,等他们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大人指望不上,更别说那一个个的小萝卜头们了,再加上还都是些小男娃,虽然最大的也不过八九岁的样子,可古话不是说了,半大小子吃垮老子,有多少东西也不够他们造的!
贺家如今也没分家,一大家子十来号人都在一个锅里抹勺子,等老三家的来年成亲生子后,家里的人口只会越变越多,到时候靠地里的产出根本就填不饱这些个只会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的孙子们,看样子贺老头的种田大业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