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老蔡的山乡人生》第3章 过继的日子
一回事情,话分两边。
话说这老老蔡,也就是蔡常宝,带着小儿子蔡家旺来到山这边过继给大伯以后,算是在大伯这边落户了。
其实大伯住的这个塆子并不大,也就几户人家。
这个塆子除了蔡常宝大伯一家以外,都不姓蔡,都姓赵,赵钱孙李的那个赵。也不知道这个赵家塆的祖宗跟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有没有关系,反正姓赵。
正因为这个塆子姓蔡的就蔡常宝大伯这一家,姓赵的也就那么几户,到老蔡那会是十几户,到蔡书舟记事那会已经是将近四十户了。但他们自以为是大户大姓,很是跋扈,经常欺负蔡家,说他们是杂姓,外来户什么的……
蔡常宝过继过来的时候,他大伯买的有十几亩田,可能有几十亩山场,盖了大概五六间土坯瓦房,当时也算是殷实人家了。
实际上,姓蔡的跟姓赵也不住一起,中间隔着一个小山包。他们管小山包叫牛头颈,牛头颈前面刚好是一个月亮湾似的小溪,小山沟刚好在牛头颈低头喝水的地方转了个弯,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流了出去,到对面不远处由于对面山的阻隔又折向东南而去。
蔡书舟上大学走的这条乡间马路,其实在蔡常宝过继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只有一条羊肠小路而已,而且是紧挨着溪沟边。
赵家与蔡家虽说只是隔了一个牛头颈,也有个里把两里路吧,平时估计也没什么联系,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最多也只是蔡常宝大伯娶了赵姓一个姑娘为妻,有了一些客客气气的亲戚联姻之味道。
后来没几年,全国解放了,这个赵家塆当时也就几户人家,为了管理方便,赵姓和蔡姓的都归到一个生产队,土地、山场都归集体所有,也就都合在一起了。
蔡常宝大伯家的那十几亩田地和几十亩山场当然也都归了集体了,大家都集体上工,集体干活。
蔡书舟他们这帮七零后肯定是不太知道那时集体的那些事,即使有些模糊的东西,也只是儿时模糊的记忆,或者后来道听途说而已。
话说蔡常宝来到山这边以后,倒也安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久了,蔡常宝经常上山,那时候都集体了,山也是集体的,但轮流分批派人上山看山。
虽说山不高,却长满了杉树、松树之类,还有很多杂树杂草,更有一些大的合抱的、合几抱的樟树、枫树,还有麂子、兔子、野猪、小老虎什么的,当时被设置为林场,必须得有人值守,防火防盗防猎之类的。
不想这一年,刚好轮到蔡常宝与那赵姓的聋子一家值守。
那聋子,其实就是耳背,也不是真的就耳聋,但打起猎来绝对是一把好手,玩那土铳倒是很准的。
队里经常安排打些野鸡野兔什么的打牙祭,那聋子就不必说了,每次都是满载而归。这蔡常宝也不是吃素的,好歹也打过小日本,参加过中原突围,是正规的行伍出身,受过专门的游击训练,两个人默契配合,看山打猎,日子一久,自然就平添多份感情。
那聋子也不是天生的耳背,是因为有一年打猎,为了打一只大野猪,一时心血来潮,想过把大瘾,把火药装的多多的,结果发生了爆炸,命倒是没事,却把耳朵给震聋了。
虽说这聋子落下个这么个毛病,可毕竟还是个有胆有识的老猎手,年轻的时候就找了一个小脚婆娘。
聋子那婆娘生来也不是一双小脚,可能是受当地习俗影响吧,用裹脚布裹成了个三寸金莲,平地里走路都是踏着碎步,小心翼翼的,别说种庄稼了,那上山更是不方便。
由于聋子基本上都住在山上看山护林,那细脚婆娘长期一个人住在山下也着实不方便,于是聋子就把那婆娘也接到山上来,常年也就陪聋子一起守山护林了。
蔡常宝跟聋子搭档守山的这当头,刚好细脚婆娘可以每天做做饭洗洗衣服什么的,三个人一起生活,倒也相安无事,甚是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