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遗嘱》第2章 老宅
2006年的冬天,大学放寒假,秋月回到小镇继承了奶奶的老宅。
小镇中心有两条平行的主干道,分别是前街和后街。前街有一侧的房屋靠着大山,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后街有一侧的房屋临近大河,人们依河而居。两条大街中间密密麻麻的房屋旁横竖穿插着许多青石板铺盖的小巷。老宅就坐落在后街街尾临河的位置,是小镇里为数不多的老房子中的一栋。
这栋老房子是秋月的曾祖父于清末宣统三年建造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年,曾祖父还是少年时就被他的父亲从乡下送到小镇一家打铁铺当学徒。在那个年代学徒是异常艰苦的。头一年曾祖父在师傅家基本就是打杂,做家务,伺候客人,与一个仆人没有两异。第二年师傅才开始传授给他一些基本技能。第三年他才开始学习一般的技术。曾祖父聪明好学,他全心全意跟着师傅学习,虚心听取师傅的教诲,短短三年就技艺超群,顺利出师。几年后,曾祖父就在小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打铁师傅。不久后,他就在小镇买了一栋200多平的土屋。再后来他把土屋拆除重建 ,并有了现在的老宅。
回到小镇那天秋月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直接奔赴老宅。
站在宅子前,一阵寒风呼啸而来,地上尘土飞扬。宅子的大门紧闭,宅前有干枯的树枝在轻轻敲打着门窗,仿佛在悼念无限的哀思。躁动的树影摇曳在岁月斑斓的墙壁上,偌大的宅子因为失去主人更显沧桑。
秋月听母亲说,在奶奶去世后家人们为了进出老宅方便并在宅门前的一块青石板下藏了一把大门的备用钥匙。
她走到宅门前,仔细观察一番后挪开地上一块松动的青石板,果然,在青石板下找到了那把大门钥匙。
大门上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秋月费劲地打开锁,推开大门。那是一对沉重的双开大木门,陈旧的木板咯吱作响。这栋老房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已全然褪去了原本光鲜的表象。
门口有一块30厘米高的门槛, 跨过门槛就是大堂。大堂左右两边各有两间房,一间朝南一间朝北,朝南的房间阳光充裕而朝北的房间却终年阴暗潮湿。楼上倒还有两间朝南的房间但由于夏天过于炎热不宜睡人,所以一间做了客房一间做了佛堂。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们住得舒适把朝南的两个房间让给了孩子们睡,自己则睡在朝北的房间。一直到孩子们长大成家后陆续搬出老宅,爷爷奶奶仍旧睡在那间朝北的房间。他们一直念叨着等孩子们以后回家来还可以睡在自己的房间。可是孩子们除了逢年过节偶尔回来探望就再也没回来老宅生活了。
大堂中央摆放着一张圆木桌,桌子很大可以坐满12个人。子女们搬走前一家老小就围着这张大圆桌吃饭,虽然吵杂但也其乐融融。大堂角落里摆放着一张竹摇椅,也许是经常使用的缘故,椅背上有好几块竹片已经脱落。正对着大门的烛台上方挂着祖先们的肖像。原来只有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后来多了爷爷的现在又挂上了奶奶的。秋月走到奶奶的遗像前,照片中奶奶宁静祥和的脸上没有一丝笑意,这符合她生前不苟言笑的性格。
秋月懂事以后,有一次看到奶奶躲在厨房里偷偷往自己嘴里塞了两排假牙,这才明白了奶奶不爱笑的原因。生活的苦难,营养的缺失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太太几乎掉光了牙齿。奶奶为此感到羞耻,即使装上假牙她依然觉得大家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那么,保守秘密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少张嘴。
大堂的后面是厨房,厨房是挑空的,抬头可以看见房梁与屋顶的瓦片。厨房旁边是去往二楼和地下室的楼梯。这栋宅子由于有一半宅体是建在斜坡上所以地下室有一半墙体是用木板搭建的。家人们在这里饲养牲畜。地下室有一个小木门可以通往河边,秋月小时候就经常通过这个木门偷偷溜到河边去玩。
厨房的西侧是奶奶的房间。推开门,沉闷的房间立刻被新鲜空气填充。房间里有一扇很小的窗户,如此小的窗户还钉上了几根柱子,据说是为了防盗。河边杳无人烟,长年游荡着无所事事和无家可归的人儿。秋月走到窗前,她拉开窗帘,此时已是傍晚时分,苍穹笼罩着西方的晚霞,远处的山峦依稀可见。打开灯,古老的原木家具散发着深沉而凝重的古韵之美。床上的被褥和纱帐已被收走只留下冰凉的床板和床架。床边年代久远的双门衣柜上有精美的雕花已爬上裂痕。窗户底下摆放着一张三抽大木桌,抽屉把手是可以摇晃的小铜片,被使用得油光发亮。
秋月坐在床板上,静静地感受着奶奶在这里度过的最后的恬淡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