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第2章 中内简答题
1.如何辨识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答: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痰清晰,口不渴,咽不痛,舌苔薄白,脉浮数或脉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痰黄稠,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2.简述风热感冒的证候。
答:身热较著,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面赤,鼻塞,流浊涕。口渴,咽痛,咳嗽痰黄稠,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简述痰湿蕴肺型咳嗽的治法和选方。
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选: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碱。
4.简述哮证冷哮型的主症。
答: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脯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遇寒易发,形寒怕冷,或兼恶寒、发热、身痛,舌苍白滑,脉弦紧或脉浮紧。
5.简述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答: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6.实喘与虚喘的辨识。
答:可以从呼吸、声音、脉象,病势缓急等方面辨别。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病程短,病势急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细或浮大中空,病程长,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者为虚喘。
7.简述肺痈成痈期的主证、治法及代表方。
答:主证: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膩,脉滑数。治法:清肺化瘀消痈。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意解毒散。
8.简述心悸的治疗原则。
答:心悸虚证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应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并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心悸实证常因痰饮、痪血等所致,治当祛痰、化饮、清热、行瘀、并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
9.简述胸痹寒凝心脉证的证候。
答: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因感寒发作或加重,伴见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喘促不能平卧、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紧或脉沉细。
10.胸痹心痛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答:突发左胸膺或膻中处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牵引两臂内侧(多见左臂内侧)或肩背等处。疼痛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即可缓解。
11.写出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主证、治法、和主方。
答:主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肢麻震颤,颜面潮红,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成数。治法:平肝潜阳,清热息风。主方:天麻钩廉饮加减。
12.痰浊阻中型眩晕的证候、治法、主方是什么?
答:证候:眩晕,头重昏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食少多寐,答白腻,脉濡滑。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13.简述治疗胃脘痛的基本原则。
答:胃痛治疗以理气和置止痛为原则。实证以祛邪为急,根据寒凝、气滞、血瘀、胃热之不同,分别采用散寒吐痛、疏肝理气、通络化瘀、清泄肝胃等法;虚证以扶正为先,根据虚寒、阴虚不同,分别采用温中补虛、滋养胃明之法。虚实夹杂者,应治以扶正祛邪之法。
14.简述胃脘痛肝气犯胃型的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
答:证候: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舌淡苔薄白,脉弦数。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15.简述伤食泄泻的治法和选方。
答:治法:消食导滞。方选:保和丸加减。
16.简述脾虚泄泻的主证、治法及代表方。
答:主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主方:参苓白术散。
17.如何区分泄泻与痢疾?
答:痢疾与泄泻可因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病位在胃、肠,多发于夏、秋季节,都可见大便次数增多。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两者都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大便中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其中有无下痢脓血为鉴别要点。
18.湿热痢的主证、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答:湿热痢的主证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稠黏气臭,每日数次至数十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病机为湿热蕴结肠中,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治应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代表方为芍药汤。
19.简述脾气亏虚型便秘的证候、治法及代表方。
答:证候:排便困难,粪质不干,虽有便意,但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自神疲,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治法:补脾益气,润肠通便。代表方:黄芪汤。
20.简述黄疸阳黄与阴黄的辩证要点。
答: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属热证、实证,一般预后良好: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脉沉迟,属寒证或虚证,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21.简述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答:水肿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所致。其水肿多以头面眼睑开始或下肢浮肿,继及全身,皮色一般不变,虽或有腹部胀大,则绝无青筋显露等体征。而鼓胀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于腹中所致。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显露为特征,晚期可见下肢水肿,常兼见面颈胸部有蜘蛛痣、胁下积聚等。
22.如何辨阴水阳水?
答:阳水多因风邪外袭引起,病在肺、脾,起病急,病程短,水肿以上半身为甚,肿处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易起,属表、实、热证;阴水多因内伤所致,病在脾、肾,起病缓,病程长,水肿以下半身为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虚、寒证。
23.简述水肿的基本病机。
答:水肿的基本病机是肺、脾、肾功能失调,膀胱气化失常,三焦气化不利,导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
24.简述水肿阴水脾阳虚衰证的证候、治法和选方。
答:证候: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闷腹胀,食欲减退,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代表方:实脾饮。
25.简述血淋与尿血的鉴别要点,
血淋与尿血:两者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尿血多无疼痛之感,或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不似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其鉴别要点在于有无尿痛。一般将痛者称为血淋,不痛者称为尿血。
26.淋证与癃闭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答:两者均有小便短少之症。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全日总尿量大致正常;癃闭以排尿困难、点滴而出,甚则点滴全无为特征,无尿道涩痛感,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
27.简述热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
答:主证:小便濒急灼痛,短涩量少,色黄赤,小腹坠胀不舒,或有腰痛,恶寒发热,口苦,大便正常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通淋。代表方:八正散。
28.试述血虚发热的证候。
答:发热,多为低热,头晕眼花,倦怠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29.简述内伤发热肝郁发热型的主症和治疗方法。
答:主证:发热多为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痛,或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30.简要回答内伤发热中气虚发热的症候和治疗所选方剂。
答:证候: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感冒,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31.何谓消渴?上、中、下三消的临床特点各是什么?
答: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中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其烦渴多饮症状突出者为上消:多食易饥症状突出者为中消:尿频量多,浑浊如膏症状突出者称为下消。
32.何为血证及治血四法?
答:血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形成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统称为血证。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
33.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答: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治火: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治气:气有余便是火,迫血妄行,实证治当清气降气;气虚则不能统摄血液,治当补气益气。治血:治血应根据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常用的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等方法。
34.咳血与吐血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答: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鲜红,常夹痰液泡沫,血液为碱性,多伴有胸闷、咳嗽、咽痒等症状;吐血是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食物残渣,血液为酸性,多伴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脾胃症状,大便多呈黑色。
35.何谓痹证?简述其治疗法则。
答:痹证是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僵硬、肿胀、变形、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痹证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
36:简述着痹的主证、治法与代表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多见于下肢关节,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37.简述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证候特点。
答:行痹者,其痛游走不定,恶风寒;痛痹者,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着痹者,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热痹者,肢体关节灼痛,或痛处色红,肿胀剧烈。筋脉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