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第3章 中外概念
1.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原则。
2.消法:是采取各种治疗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毒邪结聚成脓的治疗方法,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原则。
3.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相当于西医学的“外科感染”
4.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且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和皮脂丰富的部位。
5.疖病:多见于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患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
6.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为形小根深、坚硬如钉丁之壮,病情变化迅速,易致毒邪走散而危及什么,或易损筋伤骨而影响机体功能)
7.红丝疔:是发生于四肢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特点为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8.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发于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9.丹毒:是局部皮肤突然红赤成片、色如丹涂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发于躯干部,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称流火。发于新生儿臀部,称赤游丹毒)
10.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或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重病,尤其是颜面部疔疮和烂疗更易发生走黄。
11.内陷:是除疔疮以外的阳证疮疡疾病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病。
12.走黄与内陷:是阳证疮疡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毒邪走散或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导致毒邪侵入营血,内攻脏腑的危证。
13.瘰疬:是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4.乳癖:是发生于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临床特点为乳房出现疼痛性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肿痛减轻,与情志变化有关,好发于25-50妇女,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 75%)
15.乳痈:是发生在乳房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以乳房结块,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等为特点。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发生于哺乳期,称外吹乳痈。发生于妊娠期,称内吹乳痈。发生于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称不乳儿乳痈)
16.乳核:是发生于乳房部位的良性肿瘤性疾病。(临床以乳中结核,壮如丸卵,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只能移,不痛不痒,与月经周期无关为主要特点,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20-25岁妇女)
17.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好发于46-60岁妇女)
18.风团:为皮肤上暂时性局限性水肿隆起,发热快,消退亦快,消退后不留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19.苔藓样变:为局限性皮肤增厚粗糙,表现为皮纹加宽,皮嵴隆起,皮沟加深,干燥,边界清楚。(多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慢性单纯性苔藓,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20.热疮:是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疾病。(临床特点簇集性水疱,有的相互融合,有自限性,多在一周内痊愈,易于复发,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
21.蛇串疮:是皮肤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以红斑,簇集性水疱,灼热刺痛为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22.面游风:指在皮脂丰富处出现红斑、鳞病,又名白屑风(特点是头发、皮肤油腻,瘙痒,迭起白屑,脱去又生,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皮脂丰富处,如头皮、前额、眉弓、鼻唇沟、胡须部,并可延及腋窝,胸部等)
23.油风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毛发局限性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又名鬼剃头。(以突然脱发,局部皮肤变薄,毛囊萎缩、无自觉症状为临床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斑秃)
24.疥疮:由疥虫(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以皮肤皱褶处隧道,丘疹、水疱、结节、夜间剧痒,可找到疥虫为临床特征,本病由接触传染所致)
25.湿疮:是一种以渗出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易转化成慢性为临床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26.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致病物质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反应。(特点是有明显的接触史及有一定的潜伏期。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主要表现为红包、丘疹、水泡、糜烂及渗液,自觉瘙痒等,病程自限性,除去病因后可自行痊愈)
27.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
28瘾疹:是一种皮损以风团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尊麻疹)
29.牛皮癣:是一种皮损厚而坚硬,状如牛领之皮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摄领疮,因其缠绵顽固,故亦称顽癣。特点:皮肤苔藓样变,阵发性瘙痒,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
30.白疕:是一种皮肤红斑上覆盖有多层鳞屑为主要表现得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云母状鳞屑、半透明的红膜及点状出血为特征,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旧称牛皮癣)
31.粉刺:是一种以颜面、胸背等部位出现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粉脂样物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痤疮)
32.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静脉性团块,或肛缘皮肤纤维组织增生。(以便血、脱出、肿痛为临床特点,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成人)
33.外痔:是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出血,或肛缘皮肤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多发于齿状线以下。(特点:自觉肛门坠胀、疼痛、异物感,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和结缔组织外痔)
34.内痔:是由直肠黏膜下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以便血和脱出为主要症状,多发于3点、7点、11点称母痔,其余发生的部位称为子痔)
35.混合痔:是指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是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个整体者。(多发于截石位3点、7点、11处,以11点最为常见,严重的混合痔可行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
36.肛裂:是指肛管皮肤纵行全层裂开所形成的感染性溃疡,好发于肛门的前后方,即截石位6点和12点出(一般男性多发于后方,女性多发于前方,临床特征: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
37.脱肛: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甚至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脱垂,多见于儿童、经产妇和年老体弱者。特点:直肠黏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
38.锁肛痔:是指发生于直肠肛管的恶性肿瘤,因病至后期,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样,故称锁肛痔。(该病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癌,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特点: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直肠肛管肿块)
39.脱疽:是发生于四肢末端,因脉管闭塞,导致指(趾)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俗称脱骨疽。(临床特点:多发于四肢,以下肢末端多见,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伴有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甚至患指(趾)变黑、坏死脱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等)
40.黄水疮:是一种有传染性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特点浅在性脓疱和脓痂,自觉瘙痒,具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