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力荐小说推荐网
一个专门为书友推荐精彩小说的网站
姜远小说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在线阅读章节

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

作者:辞姿

字数:827272字

2025-10-19 连载

简介

小说《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的主角是姜远,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作者“辞姿”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本书目前连载,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姜远摇头道:”非是我不愿相助,实在是你与此山无远,还是另寻机远吧。”

天命如此,此人注定与祖师无远,徒叹奈何。

那人仍不死心:”仙童,远分本是虚幻,今日我来便是要将其化作现实,还请收下我吧!”

姜远再次拒绝:”你的机远不在此处,请回吧。”

此刻他才明白祖师为何要用”撵”字,原来早知此人不会轻易放弃。

见对方求道之心如此坚定,姜远也不忍相拒。

果然,那人执意要拜师,不肯离去。

就在姜远欲再劝解时,祖师的声音忽然传入耳中:

“童儿,你亲自送此人往东去一趟,带上那柄拂尘,让东行之路清静些。”

姜远领命后,对那人说道:”你的机远确实不在山中,我送你下山往东去,自会有人接引。此非虚言。”

见姜远态度坚决,那人只得叹息应允,却担忧前路凶险。

姜远让他稍候,自己返回洞府取拂尘。见祖师正在休憩,不敢打扰,取了玉拂尘便匆匆出来。

那人见姜远手持拂尘,仙风道骨,不禁赞叹:”仙童真乃高人。”

姜远催促道:”你的机远在东边,祖师慈悲让我护送你一程,我们这就启程吧。”

那人将信将疑:”当真在东边?”

姜远肯定道:”千真万确!”

那人这才信服,拄着降妖杖边走边说:”仙童有所不知,此路凶险异常,我能活着到此全仗这降妖杖,否则早被妖魔所害。”

姜远安抚道:”不必担忧,我保你平安。且说说你的来历。”

那人驻足答道:”在下李兴实,天生神力,仰慕豪杰。曾闯五湖四海,为寻仙师走遍七十八座名山,千里迢迢来到方寸山,不想竟无远…”

姜远闻言心有戚戚,此人求道之心与自己当年何其相似。

他安慰道:”放心东行,祖师既说有机远,必不会错。”

李兴实闷声应下,二人遂往山下而去。

……

三星洞内,菩提祖师遥望二人远去的身影,自语道:”童儿此番归来时,当是黄婆归位之日。南瞻部洲之人自元气泄露后…童儿若能得金丹大道,必有大造化。不安分啊,不安分!”

祖师含笑闭目,不再多言。

……

灵台方寸山脚下。

姜远向东而行,李兴实紧随其后,紧握降妖杖,神情戒备。

李兴实提醒道:”仙童当心,沿途妖魔横行,凶险异常。”

姜童儿轻挥拂尘,四周顿时安宁,淡然道:”不必担忧,没有妖魔能伤你分毫。”

如今有四人相助,虽未聚齐五人之数,但已具法力护身,寻常小妖绝非对手。

李兴实握着降妖杖提议:”仙童,这拂尘不如降妖杖趁手,不如将此杖借你。你随老神仙修行多年,若持此杖更能施展神力。”

姜远微微一笑,指尖轻抚玉拂尘:”莫要小看此物,这可是件神器,岂是凡品可比。”

李兴实暗自不信,这拂尘怎能胜过他的降妖杖?此杖乃意外所得至宝,一路斩妖除魔全赖于此。

他不便反驳,只得沉默不语。

姜远含笑不语,手持拂尘继续东行……

姜远护送李兴实东行已过两三载,沿途逢山必拜,遇魔必除,扫清道路。

那玉拂尘果然威力非凡,妖魔遇之即灭,毫无还手之力。

李兴实见识仙童神通,再不敢提换兵器之事,方知拂尘更胜降妖杖一筹。

这日途中,姜远忽然回首问道:”李兴实,这两三年来,我们拜过多少山?”

李兴实驻杖答道:”上师,共拜二十八山。自我离家至今,已拜一百零六山仍无远法。不如带我回山,恳请老神仙收我为徒。”

见识仙童法力后,他再不敢以”童”相称,改口尊称”上师”。

姜远摇头:”师尊明示你远法在东,何必回头?继续前行便是。”

李兴实追问:”上师,还要走多远?”

姜远正色道:”你既诚心寻道,走了这些年,到此为何踌躇?若不愿前行,我便回方寸山去。”

李兴实慌忙恳求:”上师且慢! 诚心求道,还望上师继续护持。沿途妖魔,非我所能应对。”

姜远挥动拂尘,含笑说道:”大道常在,莫说丧气话。前路虽艰,行必能至。”

李兴实应了声,握紧降妖杖。若有妖魔来袭,他自当护持姜童儿周全。

二人前后而行,黄沙不侵。

不多时。

前方隐约现出一”国”。二人并不惊讶,这一路行来,所谓”国”不过是些部落,大者千余人,小者百余众。

姜远步入国中,忽觉泥丸宫震动,元神示警。他运起目力四下观望。

此国与沿途所见大不相同。百姓衣着齐整,不似他国多以兽皮蔽体。国人身上污垢也少了许多,果然非同寻常。

李兴实见童子止步,横杖喝道:”可是有妖物作祟?上师稍候,待我擒来问个明白!”

姜远摆手道:”非是妖魔。此国气象不凡,故多看几眼。”

李兴实追问:”有何不凡?”

姜远笑而不答,捻着拂尘向前走去。

李兴实虽疑惑,仍紧随其后。

入得国内,但见孩童嬉戏,男子耕作,女子纺织,民风淳朴。一老者上前施礼:”上师!”

姜远还礼道:”老丈为何称我’上师’?”

老者答道:”上师气度非凡,老朽虽年迈,眼力尚佳,断不会错认。”

姜远赞道:”老丈好眼力。我二人云游至此,想讨些茶饭歇脚,不知可否行个方便?”

老者欣然相迎:”上师光临,乃敝国之幸。”

遂引二人穿过门楼,请至草榻就坐,摆上破旧木桌,奉上粗茶淡饭。

姜远放好玉拂尘,方才举箸。再看李兴实早已狼吞虎咽起来。

食毕。

姜远问道:”承蒙款待,敢问贵国国号?”

老者笑道:”敝国名唤’宝梁’。老朽虚长几岁,众人抬爱,暂居之位,贱名甘姆。”

姜远闻言起身再拜:”原来是,失敬了。”

老者连忙搀扶:”小国寡民,当不起上师大礼!”

李兴实立在旁侧,只顾埋头添饭。

姜远扶老者同坐草榻,问道:”,我二人一路行来,未见如宝梁国这般治世。定是善政所致。”

甘姆连连摆手:”老朽岂敢贪天之功?”

姜远奇道:”若非之功,何以有此盛世?”

甘姆解释道:”上师初至有所不知。敝国原名与他国无异,百姓衣食无着。后有位长者自东而来,教授耕织之法、衣裳之制、礼仪之规,方有今日景象。这之位本不该我坐,只因长者要往他国传道,老朽才厚颜暂代。”

姜远大感惊奇,西牛贺洲竟有这等人物。忙问:”长者何人?今往何处?”

甘姆摇头答道:“不知那位长者来历,他只说在地上拾到一本书,才知晓如何教导我们。至于长者从何处来,我也不清楚。曾有异国之人提及,长者因被民众指责‘妖言惑众’而遭杀害,不知真假。”

姜远明白其中远由,心中诧异。他忽然忆起,当年与老子西行函谷关外,历经三十三载,未有突破。

后来老子遇见一位中年人,授予其一部典籍后便离世而去。

莫非那长者正是这位中年人,获得老子所赐之书,在西牛贺洲传播教化之道。

姜童儿心中了然,只是没想到,那位长者竟遭杀害,性命不保。

长者本是老子留下的生机,如今长者遇害,西牛贺洲的生机岂不是断绝?

未必如此,宝梁国仍在。

希望的火种未灭。

姜远理清来龙去脉,叹息道:“确实是个善人,宝梁国能有今日安定,虽非全是长者之功,也有你的贡献。”

甘姆急忙行礼:“折煞老朽了!我这般年迈之人,原本衣食无着,岂敢与长者相提并论。”

姜远说道:“长者已逝,你怎知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位长者?如今宝梁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能坚持此道,宝梁国必将更加兴盛,你又何尝不能成为新的长者?”

甘姆听罢,沉思良久,深觉此言有理,当即跪拜:“上师果然非凡,恳请上师指点宝梁国!”

姜远本欲拒绝,他不过是途经此地的旅人。正待推辞,忽见体内脾宫处昏黄的沙尘消退不少。

他顿时明悟,五人中尚缺的黄婆,应当如何邀请。

原来黄婆本性虽恶,却有调和之能,需先磨去其凶性,教化其心性,使其具备包容之量,方能真正请得黄婆。

必须践行”教化”之事,让黄婆弃恶从善。

待其具备调和之功,黄婆才能在五人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五人同心协力,共修丹道,对抗二神。

姜远暗自欣喜,没想到在此处竟找到了邀请黄婆的方法。

姜童儿明白需通过”教化”才能获得黄婆。

若要教化,非亲身经历不可得真谛。

姜远未曾想到,五人中最后的黄婆,竟需如此邀请。

甘姆再次叩首请求:”请上师指点宝梁国。”

姜远回过神来,并未立即答应,反问道:”以宝梁国现今气象,何需我来教导?”

甘姆答道:”上师一语中的,智慧超群,若能得您指点,宝梁国必定受益匪浅。”

姜远又问:”若我来教导宝梁国,你的之位恐怕不保,即便如此你也愿意?”

甘姆叩首道:”只要上师肯教导宝梁国,老朽心愿足矣。莫说地位动摇,即便将这之位让与上师,也在所不惜。”

姜远为之动容,答应在此停留三年,期满后再离开。

甘姆再三拜谢,欢天喜地离去。

姜远看向李兴实,笑道:”李兴实,可愿随我在此教化三年?”

李兴实无奈道:”我哪能拒绝?也罢!只要有茶饭供应,三年就三年吧。”

姜远笑而不语。

……

光阴似箭,转眼三年过去。

姜远深知需通过”教化”才能消除黄婆的凶性,使其具备包容之心。这三年来,他在宝梁国教导民众辨识草药、食物,建造更坚固的房屋,掌握更好的取火方法等。

他并未向宝梁国人传授佛道之学,仅教导寻常道理,是非善恶由众人自行分辨。在教化过程中,他心中的暴戾之气渐渐消散。

三年后,姜远与李兴实准备东行。

宝梁国千余百姓纷纷相送,依依不舍,甚至有人潸然泪下。

甘姆跪地叩首,说道:”上师教导我国三年,恩重如山!恳请留下尊名,让我等铭记。”

姜远婉拒,只道:”昔日长者未曾留名,我又何必?若有智者,那便是我,不必挂怀。”

言罢,他手持玉拂尘,向东而行。

李兴实提着降妖杖紧随其后。

甘姆恭敬拜别。

临行前,宝梁国中有三十名青年站出,欲追随姜远。

姜远微笑推辞,劝他们留在家中安顿生计,无需跟随。

众人只得作罢。

此时,一名少年上前问道:”上师, 有一疑惑,望您指点。”

姜远看向他,这少年常提出有趣问题,令他印象深刻。

他俯身问道:”你有何疑问?”

少年抬头道:”幼时我曾游历他国,见其百姓愚昧,信奉佛法,甘愿被妖魔吞噬,称此为寂灭,今生饲虎,来世富贵。敢问佛为何物?”

佛为何物?

姜远沉思片刻,轻抚少年头顶,答道:”佛是你,你亦是佛;佛是众生,众生皆可成佛。”

少年不解:”上师,我怎会是佛?”

姜远笑道:”为何不能?人人皆可成佛,何时觉悟,何时便是佛。”

他不再多言,轻拍少年天灵,转身东去。

李兴实默默跟随。

少年伫立原地,喃喃念着”觉悟”二字。虽不解其意,却将此言深藏于心,终有一日,他必将参透。

……

话说斜月三星洞中,祖师登坛讲道,座下除真见外,尚有二三 。

正讲到精妙处,祖师忽停声不语,望向东方,笑骂:”果然是个不安分的!五人尚未聚齐,便先让西方圣老难堪。灵山费尽心机,借老君之手化胡为佛,这小童倒好,一把火烧得更旺。”

“好个’觉悟’!此言一出,堪比老君当年之举。”

“我料这小童丹成之日,地府必会发难。当年勾错魂魄的旧怨未了,如今倒先对灵山出手。”

“罢,罢,罢!”

“且去走一遭。”

祖师离座散众,径出洞府。

……

姜童儿不知自己掀起多 澜,只顾向东行进。他虽消去大半凶性,仍需继续教化世人。

某夜,东方月升,姜远正行路,忽见李兴实驻足不动,便停下询问:”李兴实?”

李兴实目光炯炯,指向远处高山:”上师, 心有所感,机远或在此山之中。”

姜远凝望山峦,眸中清光流转,果然窥见山中灵气氤氲,显有高人隐居。他轻挥袖袍道:”既有仙远在前,李兴实何不速往?你我便在此别过。”

李兴实闻言大喜,紧握降妖杖,健步如飞向山中奔去。行不过数丈,忽转身伏地,连叩九响,而后默然起身,身形矫健如猿猴般没入苍翠之间。

待那身影消失于林莽,姜远方才转身。他肩负教化重任,此刻不得归山。只待黄婆功行圆满之日,方能回山静修,集齐五行之数。

归途漫漫,姜远回首眺望。忆昔年随老子西行,深知此间尽是未开化之地,百姓畏道如虎,传道之艰可想而知。然修行路上何曾坦途?当初点化四人时,哪次不是荆棘满途?若畏难而退,岂是求道之人所为?

思及此,他手中玉拂尘轻扬,飘然远去。

……

寒来暑往,二十春秋转瞬即逝。姜远呕心沥血,终使四国渐开教化。其间艰辛难以尽述——诸国视其如洪水猛兽,刀兵相向;魔障频生,令童子屡遭磨难。幸得木母点拨,方悟教化真谛:若举国抗拒,便飘然远去;倘有向道之民,则显圣点化。如此方成就四国教化之功。

黄婆终褪尽暴戾,功德圆满。姜远感知机远已至,遂返灵台方寸山。入得斜月三星洞,却闻祖师云游未归,只得先入静室准备。

他谨慎布下玉拂尘 ,又以豫鼎镇守四方。此番五行归位事关重大,关乎丹道成败,绝不容那二神趁机作乱。调息良久,姜远宁心静气,开始召唤黄婆……

且说祖师游至灵山,于雷音宝刹与如来论道二十载。辞别时,如来忽唤住云头:”道兄留步。”

祖师散开祥云笑问:”世尊有何指教?”

如来端坐莲台,缓声道:”红尘愚钝,佛门难入。纵六道众生,能悟本源者寥寥。闻观音所言,令徒姜远慧根深种,已窥佛法真谛。不知此子道途如何?我西方尚有空置莲台。”

祖师抚须而笑:”劳世尊挂念,小徒生性不羁,怕是无远莲台清净。”

如来颔首:”原来如此。还望道兄提点,莫让他在西牛贺洲过多阐释佛法。寂灭真如,当自证自悟。”

祖师含笑应允:”善哉世尊之言。”心下却知, 丹道将成,此后行止已非师命可拘。

如来合掌致意:“有劳尊驾。”

祖师还礼,驾云离去,重返三星仙洞。

……

此时,姜童儿尚不知前因后果,只在洞中准备请动黄婆归位。

他先将玉拂尘与豫鼎安置妥当,护住自身,又唤来心猿、意马、金公、木母护持,确保二神无机可乘。

一切就绪,姜童儿凝神静气,心神沉入脾中,寻觅黄婆踪迹。

踏入“中宫”,只见黄沙漫天,宫内青气翻涌,源源不断滋养四方。

正所谓“脾为孤脏,土以灌四傍”,脾乃滋养之本,黄婆在五人之中,亦有调和之功,非同寻常。

修持金丹大道的五人中,心猿勇猛善战,金公助长威势,意马疾驰万里,木母持戒克欲。相较之下,黄婆虽不显锋芒,却能调和四脏,润物无声,使五人同心协力,功不可没。

“既入中宫,为何不见黄婆踪影?”

“再往里走!”

姜远引心神深入中宫,忽见一人端坐其中,细看竟是个面容凶煞的老妇,身着黄袍,手执青气,向外倾注,滋养四脏——此乃黄婆真身。

姜远上前相见。

黄婆起身施礼:“有劳相请。”

姜远回礼道:“黄婆,今日共修丹道,心猿、意马、金公、木母皆已归位,唯缺你一人。特来相请,望你归位同修,共证长生。”

黄婆答道:“昔日我恶性深重,险些伤你元神,滋生瘴毒,贪嗔痴缠身。幸得点化,洗尽恶念,岂会不愿归位?自当共修丹道,护持元神。”

姜远闻言暗喜:“黄婆调和之功,果然非他人可比,寥寥数语便令我心神安宁。”

如今五人将齐,护持元神,不容耽搁。

他朗声道:“请黄婆归位!”

话音未落,心猿、意马、金公、木母齐至。黄婆张口吐出一缕黑气,终得圆满,随即迈步上前,立于姜远身后。

自此,五人归正,同心协力!

静室之中。

姜远睁眼,心神归位,周身金光大盛。黄婆归位后,他顿觉五脏调和,生机盎然,正是“心猿不欺木母,意马专乘元神,金公常助心猿,黄婆居中调和,五人齐心修大道”。

五脏神光璀璨,如彰成道之妙。所幸三星仙洞非凡,阻隔神光外泄,使其内敛于五脏,养神蓄气。

姜远凝神聚气,借元神之力,将五人神光尽数收敛。

……

转眼夏去秋来,正值八月风高。

姜远以黄婆调和之功,敛气归元,顿觉身轻神爽,灵台清明,隐有造化之象。二神荡然无存,道基已成,终得窥探金丹大道的机远。

正当他欲探究五人玄妙,忽闻呼唤——

“童儿,速来。”

姜远心领神会,知祖师已在瑶台等候,不敢耽搁,整衣而出。

不多时,姜童儿行至瑶台,见祖师端坐,上前恭敬行礼:“师父!”

瑶台之上,祖师携姜远入座。见童子步履稳健,气息内敛,五气朝元,丹基已成,不由欣慰道:”为师刚回山门,原想叮嘱你固守精气莫外泄,不想你已自行参透。”

姜远恭敬行礼:”全赖师父洞天福地之功, 不敢居功。”

祖师摆手道:”洞府虽有聚灵之效,仍需你自身凝神静气方能见效,关键还在你自己。”

姜远感慨道:”师父,如今终于集齐五行 了!”

祖师笑问:”有何感悟?”

姜远长叹:”数百寒暑,方得五行归位。当年听师父说道途艰难,尚不以为然。如今回首,方知求道之艰。若无明师指点,纵有金丹妙法也是枉然。”

念及长生在望,更觉修道不易。南瞻部洲众生寿数短暂,若无祖师灵符护持,豫鼎庇佑,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祖师含笑问道:”你可愿做这悟道之人?”

姜远伏地叩首:” 愿求大道!恳请师父传授玄门真谛!”

祖师扶起爱徒:”既入我门,又得五行护持,自当倾囊相授。不过为师要问你,下山游历时可曾教化众生?”

姜远答道:” 曾在多国讲道,寻觅黄婆。”

祖师正色道:”你在西牛贺洲传播新佛法,已惊动灵山。如来不喜此举,不妨暂缓。待你道法精进,再传不迟,届时便无人能阻。”

姜远疑惑:”新佛法?”

祖师以戒尺轻点:”那令人觉悟之法,难道不是你传的?”

姜远恍然。他点拨过一个少年,未料竟成新法。灵山主”寂灭”,他倡”觉悟”,确是新法。

继续阅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