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力荐小说推荐网
一个专门为书友推荐精彩小说的网站

第3章

第十二章:砺刃待机,暗流愈急

西市口的血迹尚未被黄土完全覆盖,抄家车队扬起的尘埃也才刚刚落定。北京城内,一种混合着恐惧、振奋与麻木的复杂情绪弥漫在空气中。嬴政以雷霆手段清洗内奸,重创顺军先锋,暂时压制了内部所有不谐杂音,也将围城以来积郁的悲观情绪一扫而空。皇帝的形象,在军民心中已与“果决”、“酷烈”乃至“神武”画上了等号。

然而,嬴政本人并未沉浸在胜利中。他深知,斩杀数千敌军、处决一批勋贵,对于城外数十万顺军和整个糜烂的天下大势而言,不过是剜去了一小块腐肉。李自成虽受挫,但主力未损,困局未解。真正的危机,如同潜藏在深海下的暗礁,依旧威胁着这艘破船。

乾清宫内,他面前摊开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文书。

一份是宋应星呈上的《火器亟需改良诸项疏》,里面详细列举了此次守城战中暴露出的问题:火炮射速慢、精度仍需提高;震天雷引信受潮哑火率不低;急需能大面积杀伤密集敌军的“开花弹”或类似火器……字里行间充满了技术官僚的严谨与焦虑。

另一份,则是骆养性通过特殊渠道送来的、关于山海关方向的密报。内容让嬴政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如鹰——吴三桂接到多次严令勤王的旨意后,虽口称“即刻整兵南下”,但其大军行动异常迟缓,每日行军不足三十里,且不断向朝廷索要巨额开拔银、粮草器械,态度暧昧,似在观望!

“吴三桂……”嬴政指尖敲击着这份密报,眼中寒光闪烁。历史的惯性,果然强大。这个手握重兵的边将,并未因他这只“蝴蝶”的到来而立刻改变其首鼠两端的本性。他或许在权衡,是效忠这个看似焕发新生、却依旧危如累卵的朝廷,还是投靠势大的李自成,或者……另做他图?

“王承恩。”

“奴婢在。”

“传旨,擢升宋应星为工部右侍郎,仍兼领军器改良局。所需一切物料、工匠,各部需无条件配合,若有拖延,以贻误军机论处!告诉他,朕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一个月内,朕要看到可用的‘开花弹’样品!”嬴政对技术问题的处理,向来直接而高效。

“奴婢遵旨。”

“另外,”嬴政拿起关于吴三桂的密报,“以内阁名义,再发一道明旨给吴三桂。嘉奖其‘忠勇’,催促其速速进兵。同时,告诉骆养性,他在山海关的人,该动一动了。朕要知道吴三桂每日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还有,他留在京城的家眷……”嬴政顿了顿,语气森然,“‘保护’起来,没有朕的手谕,一只苍蝇也不许飞进飞出!”

他不能现在就对吴三桂动手,但必须给他套上枷锁,施加最大的压力,并做好最坏的打算。

“是!”王承恩感受到话语中的冷意,心头一凛。

※※※

处理完政务,嬴政难得地来到了紫禁城西北角的寿皇殿附近宫苑。周皇后、袁贵妃以及太子、永王、定王等人被安置于此,名义上是“避喧”,实则是半软禁。

见到皇帝到来,周皇后等人连忙起身迎接,神色间带着敬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眼前的丈夫,熟悉而又陌生,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势,让他们感到压力。

嬴政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年纪最长的太子朱慈烺身上。这个少年面色苍白,眼神怯懦,在嬴政的注视下几乎不敢抬头。嬴政心中暗自摇头,如此心性,若非自己到来,即便南逃,又如何能担当得起复兴重任?明朝的继承人教育,看来也出了问题。

他没有过多寒暄,只是简单询问了饮食起居,并重申了严守此处的命令。他的到来,更多是一种姿态,一种宣告他对皇室成员绝对掌控的姿态。

离开时,他在廊下遇到了独自凭栏的长平公主朱媺娖。少女身形单薄,穿着素雅的宫装,望着宫墙外灰蒙蒙的天空,眼神中带着与她年龄不符的忧郁和茫然。

看到嬴政,她连忙敛衽行礼,声音细若蚊蚋:“父皇。”

嬴政停下脚步,看着她。这具身体血脉的延续,在他心中激不起太多涟漪,但朱由检残留的记忆,却让他对这个小女儿有一丝微妙的、不同于他人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她年纪尚小,或许是因为她身上没有那么多政治纠葛。

“城外战事紧急,宫内亦非绝对安宁。无事,不要随意走动。”他的语气,比起对其他人,稍微缓和了半分。

朱媺娖抬起头,清澈的眼眸中带着一丝好奇和难以言喻的依赖,她鼓足勇气轻声问道:“父皇……我们……能守住吗?”

嬴政看着她眼中的恐惧与希望,并没有用空泛的安慰来敷衍。他淡淡道:“守不守得住,不在天,不在命,在于人,在于力。朕在,城便在。”

没有豪言壮语,但那平静语气中蕴含的绝对自信,却让朱媺娖莫名地感到一阵心安。她看着父皇玄色的背影消失在宫苑门口,第一次觉得,这座冰冷的紫禁城,似乎有了一根擎天之柱。

※※※

接下来的日子,北京城进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期”。李自成显然被彰义门的惨败和内部清洗的酷烈所震慑,不再轻易发动大规模攻城,而是继续深挖壕沟,加固围困工事,同时派小股部队不断骚扰,试图疲惫守军,并可能酝酿着新的计划。

嬴政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

在军事上,他命令京营各部轮番休整,同时加强训练,特别是针对巷战和反渗透的演练。赵二虎的“锐士营”扩编至五百人,装备和待遇皆为最优,成为了一支真正的战略预备队和突击力量。城墙防御被进一步加固,宋应星改良后的火炮被优先部署在关键位置。

在技术上,得到了皇帝全力支持和更高权限的宋应星,几乎住在了军器改良局。工匠们日夜不停地试验着新的铸炮工艺、引信配方。对于“开花弹”的研发,虽然屡屡失败,但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嬴政甚至亲自去看过一次试验,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他并未责怪,反而赏赐了所有参与的工匠,只要求他们“继续试错”。

在情报上,骆养性和王之心的触角伸得更远。除了严密监控吴三桂,也开始尝试向山西、河南等地派遣细作,收集李自成后方的情报,并散播“皇帝神武,北京固若金汤”、“闯贼顿兵坚城,败亡在即”等消息,试图从内部动摇顺军政权。

然而,最大的隐患,依然是粮食。尽管抄没叛徒家产获得大量存粮,但坐吃山空,配给额度不得不再次下调。城内的气氛,随着粮袋日渐干瘪,重新变得压抑起来。黑市粮价飙升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饿殍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

嬴政对此心知肚明,但他手中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他只能严令“靖难司”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并动用部分抄没的金银,尝试从一些尚有存粮的富户手中“购买”,但效果有限。

这一日,王之心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

“陛下,东厂在清理朱纯臣府上文书时,发现其与南方一些士绅、海商,甚至……与澳门的佛郎机人(葡萄牙人)有秘密往来。其中提及,若能打通海路,或可购得南洋稻米……”

“海路?佛郎机人?”嬴政目光一凝。在他的认知里,海洋是陌生的领域,秦朝时徐福东渡求仙的传说更多是缥缈之言。但朱由检的记忆告诉他,此时的大明,东南沿海确有与外邦通商,甚至还有被称为“红夷大炮”的西洋火器。

一个全新的思路,在他脑海中闪现。困守北方,资源枯竭,为何不能放眼海上?若能通过海路获得补给,哪怕只是少量,也是雪中送炭!而且,那些西洋火器……

“仔细查!将所有涉及海贸、西夷的文书,全部整理出来,送到朕这里!”嬴政立刻下令。或许,破局的关键,不仅仅在陆上的刀兵,还在那浩瀚的海洋与未知的西方技术之上。

就在他试图从故纸堆中寻找新的希望时,一份来自城外的、标注着“绝密”的箭书,被守军发现,火速送到了他的面前。

箭书没有署名,内容却石破天惊:

“陛下神武,天下共鉴。然独木难支大厦之将倾。闯王亦知陛下非常人,愿与陛下划黄河而治,共分天下。若陛下允诺,闯军即刻解围退兵,并尊陛下为正朔。如若不然……十日之后,恐有剧变,非刀兵所能御也……”

信中的内容,充满了诱惑与威胁。

划河而治?嬴政嘴角泛起一丝冰冷的嘲讽。他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岂会与一介流寇平分疆土?

但信末的“十日之后,恐有剧变,非刀兵所能御”,却让他心中升起一丝警兆。

李自成,在准备什么?

继续阅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