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是杨晓杨玉环的连载历史古代小说《安史之乱:保护姑姑杨玉环!》是由作者“悠然见北山”创作编写,喜欢看历史古代小说的书友们速来,目前这本书已更新200045字,最新章节为第10章。主要讲述了:贵妃寝殿内,香炉里的青烟似乎都凝固了,只剩下杨玉环急促又压抑的呼吸声。她那双盛满惊惶的凤眸,死死盯着杨晓,仿佛他是无尽黑暗中的唯一烛火。冰凉的指尖紧紧攥着他的手臂,汲取着那一点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镇定…
《安史之乱:保护姑姑杨玉环!》精彩章节试读
贵妃寝殿内,香炉里的青烟似乎都凝固了,只剩下杨玉环急促又压抑的呼吸声。
她那双盛满惊惶的凤眸,死死盯着杨晓,仿佛他是无尽黑暗中的唯一烛火。冰凉的指尖紧紧攥着他的手臂,汲取着那一点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镇定。
“对…对…本宫不能慌…不能慌…”杨玉环喃喃自语,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浮木,反复咀嚼着杨晓的话。她试图挺直脊背,恢复往日贵妃的雍容,但微微颤抖的肩头却暴露了内心的惊涛骇浪。
裴柔在一旁看得心急如焚,却也帮不上忙,只能跟着念叨:“是啊娘娘,三郎说得对!您得稳住!圣人此刻定然更需要您的宽慰!”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清晰而急促的脚步声,以及内侍刻意提高的通报声:“高将军到——!”
殿内三人脸色俱是一变。
杨晓心头一紧,高力士?他此刻不在圣人身边稳定局势,跑来贵妃这里做什么?是圣人的意思,还是他自作主张?来者是善意,还是恶意?
杨玉环更是吓得浑身一颤,下意识地松开了杨晓的手,慌乱地整理着自己凌乱的衣襟和发髻,眼神求助般地看向杨晓。
杨晓深吸一口气,低声道:“姑姑,记住侄儿的话,如常!越是如此,越要镇定自若。”
话音未落,殿门已被推开。高力士快步走了进来,他依旧面白无须,脸上似乎也带着一丝匆忙之色,但那双眼睛却锐利如鹰,瞬间将殿内情形扫入眼底——惊慌未定的贵妃,手足无措的宰相夫人,以及……站在一旁,神色看似紧张却眼神沉静的杨家三郎。
他的目光在杨晓身上极快地停顿了一瞬,快得几乎让人无法察觉。
“老奴参见贵妃娘娘。”高力士行礼,声音依旧保持着恭敬,却少了几分往日的圆滑,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娘娘,圣人此刻心忧战事,雷霆震怒,恐伤龙体。特命老奴前来,请娘娘即刻前往甘露殿,伴驾宽慰。”
请娘娘去甘露殿?在这个节骨眼上?
杨晓心中念头飞转。这看似是圣恩隆厚,信任有加,但何尝不是一种试探?甚至……是将姑姑置于风口浪尖?若安抚不好盛怒下的皇帝,或者言语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杨玉环显然也想到了这一层,脸色更是白了几分,嘴唇翕动,似乎想推拒,却又不敢。
高力士微微抬眸,语气加重了几分:“娘娘,圣人正在等您。如今外界流言纷纷,朝臣惊惶,正是需要彰显天家镇定、后宫安稳之时。娘娘素得圣心,此刻您的态度,至关紧要。”
这话软中带硬,既是提醒,也是压力。
杨晓知道,这一步,退无可退。他悄悄给杨玉环递去一个坚定的眼神。
杨玉环接收到侄子的目光,又想起他方才那番话,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住狂跳的心,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甚至带上了一丝恰到好处的担忧:“高将军说的是。圣人龙体要紧,本宫这就过去。”
她转向裴柔:“嫂嫂,你先回府吧,告知相爷,一切以圣意和国事为重,无需挂念本宫。”这话看似对裴柔说,实则是说给高力士听的,表明杨家的态度。
裴柔连忙应下。
杨玉环又看向杨晓,眼神复杂:“三郎,你也回去。好生……待着,莫要再惹事端。”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和嘱托。
“侄儿遵命。”杨晓恭敬行礼。
高力士这才微微躬身:“娘娘,请。”
杨玉环最后整理了一下仪容,尽管眼角犹带红晕,脸色依旧苍白,但那份属于贵妃的仪态终于回来了七八分。她挺直腰背,在高力士的陪同下,一步步走向那充满未知风暴的甘露殿。
杨晓看着姑姑强作镇定的背影消失在宫道尽头,心中波澜起伏。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姑姑此行,福祸难料。
高力士临走前那看似无意瞥向他的一眼,总让杨晓觉得,这个老狐狸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他是在怀疑自己在此事中扮演的角色?还是另有所图?
必须尽快弄清宫内的真实情况和各方动向!
杨晓没有立刻出宫,而是借口担心姑姑,磨磨蹭蹭地留在贵妃院附近,竖起耳朵,捕捉着任何一丝可能的信息流。
果然,不多时,便有几个小宦官神色仓皇地快步走过,低语声断断续续飘入耳中:
“……圣人大发雷霆……砸了砚台……杨相爷被斥骂无能……”
“……哥舒翰老将军……抱病……潼关……”
“……太子殿下……东宫召集了属官……”
“……听说有朝臣……竟提议……提议……”
最后那句话声音压得极低,但杨晓凭借过人的耳力,依稀听到了几个模糊的字眼——“……请诛……祸首……”
轰!
如同冰水浇头,杨晓浑身血液几乎瞬间冻结!
祸首?在这等时刻,朝臣们口中的“祸首”还能指谁?除了他那个权倾朝野、惹得天怒人怨的宰相爹,还能有谁?甚至……可能更进一步,指向了“红颜祸水”的姑姑!
第十二章 朝堂惊雷与裙底暗流
甘露殿内,李隆基的咆哮声如同受伤的困兽,震得殿瓦似乎都在簌簌作响。
“废物!一群废物!堂堂大唐,百万带甲之士,竟让一介胡儿猖獗至此!你们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就是这般为朕分忧的吗?!”
玉砚砸在金砖上,碎裂声刺耳。下方跪伏的群臣噤若寒蝉,无人敢抬头直视天颜。
杨国忠跪在最前方,额头紧紧贴着冰冷的地面,冷汗浸透了朝服的后襟。他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身后无数道目光,那些目光里藏着惊恐,但更多的,是冰冷的审视、幸灾乐祸,甚至……杀意。
“陛下息怒!”杨国忠声音干涩发颤,努力维持着最后的镇定,“安禄山包藏祸心,骤然发难,实乃人神共愤!然我大唐根基深厚,潼关天险固若金汤,哥舒翰老将军虽偶染微恙,但威名犹在,必能……”
“够了!”李隆基粗暴地打断他,胸口剧烈起伏,脸上因愤怒和某种迟来的惊惧而涨红,“休再提哥舒翰!若不是尔等平日屡进谗言,排挤忠良,致使边将寒心,岂有今日之祸?!”
这话如同重重一记耳光,扇得杨国忠耳中嗡嗡作响,也让殿内某些大臣的头垂得更低,心中却是暗流涌动。
就在这时,殿外内侍轻声禀报:“陛下,贵妃娘娘殿外求见。”
李隆基盛怒的神情微微一滞,暴躁的情绪像是被什么东西稍稍按压下去了一些。他深吸一口气,挥了挥手:“让她进来。”
殿门开启,杨玉环端着一盏参茶,袅袅娜娜地走了进来。她已重新梳妆,换上了一身素雅却不失华贵的宫装,脸上施了薄粉,遮掩了哭过的痕迹,只是那双美眸深处,依旧残留着一丝难以尽褪的惊惶。她努力让自己的步伐看起来从容镇定,每一步却都如同踩在刀尖上。
“陛下,龙体要紧,切莫气坏了身子。”她软语温言,将参茶轻轻放在御案上,纤纤玉指似无意地拂过李隆基紧绷的手背。
感受到那微凉的触碰和熟悉的幽香(那是“霓裳羽衣兜”内暗藏的香丸气息,经过一夜体温蕴养,变得极其淡雅绵长),李隆基紧绷的神经奇异地松弛了一丝。他反手握住杨玉环的手,长长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不少:“爱妃怎么来了?此地纷乱,莫要惊着你。”
“臣妾听闻陛下动怒,心中不安。”杨玉环依偎在他身侧,眼波流转,看向下方跪着的杨国忠,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担忧,“兄长纵有万般不是,此刻想必也已知错。如今国难当头,正需陛下凝聚朝臣,共度时艰,实不宜再大动肝火,伤了君臣和气。”
她这番话,是来的路上反复斟酌,又得了杨晓“如常、劝慰”的提点,此刻说来,既显关怀,又暗含为家族转圜之意,分寸拿捏得极好。
李隆基看着爱妃强作镇定却难掩苍白的脸,再想起她昨日还巧笑倩兮、让自己如痴如醉的模样,心中不由生出几分怜惜。他拍了拍她的手,目光再次扫向群臣时,怒意虽未全消,却已冷静了不少。
“都平身吧。”
“谢陛下!”众臣这才松了口气,纷纷起身,但殿内气氛依旧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太子李亨站在群臣前列,低眉顺眼,看似恭谨,袖中的拳头却暗暗攥紧。他眼角余光扫过依偎在父皇身边的杨玉环,又飞快地瞥了一眼脸色灰败的杨国忠,心中冷笑。杨氏一族的好日子,到头了!这或许是他等待已久的机会……
兵部尚书颤颤巍巍地出列,开始禀报军情细节,无非是叛军势大,连克数城,兵锋直指洛阳,河北道诸多州县或降或逃,形势危殆。
李隆基越听脸色越是阴沉。
又有御史出列,语调沉痛:“陛下!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檄文中直指朝中奸佞蒙蔽圣听,以致天下怨怼!此虽叛贼妄言,然……然若不能肃清朝纲,恐难堵天下悠悠之口,亦难凝聚军民抗敌之心啊!”
“清君侧”三个字,像毒针一样刺入殿内每一个人的心中。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再次聚焦于杨国忠身上。
杨国忠只觉得如芒在背,浑身冰凉。
高力士侍立在李隆基身侧,眼观鼻鼻观心,如同泥雕木塑,仿佛一切与他无关。
杨玉环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指尖微微发凉。
就在这暗流汹涌、几乎一触即发之际——
“报——!八百里加急军报!东都洛阳……洛阳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誓死不降,殉国了!洛阳……失陷了!”
一名风尘仆仆、盔歪甲斜的军校被两名金吾卫搀扶着跌入殿内,嘶声喊出这句话后,便力竭晕厥过去。
“什么?!”
“洛阳丢了?!”
“这才几天?!”
朝堂之上,瞬间哗然!恐惧如同瘟疫般急速蔓延!
洛阳,大唐东都,帝国第二心脏,竟如此轻易陷落?!这无疑是一记最沉重的闷棍,狠狠砸在了所有人的头顶!
李隆基猛地站起身,身体晃了晃,脸色煞白,难以置信地瞪着下方:“不……不可能……朕的洛阳……朕的……”
“陛下!”杨国忠噗通一声再次跪倒,声音凄厉,“此必是叛军诈传消息!意在扰乱军心!陛下明鉴啊!”
然而,此刻他的辩解,在洛阳失陷的惊天噩耗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杨相此言差矣!”太子李亨终于开口,声音沉痛而清晰,“军报岂容儿戏?洛阳若真失陷,叛军下一步必是西进潼关,直逼长安!当务之急,非是讳疾忌医,而是应立即调兵遣将,死守潼关,并诏令天下兵马勤王!”
他句句不离国事,却字字将杨国忠推向“讳疾忌医”的深渊。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立刻有大臣附和。
“请陛下速决断!”
朝堂之上,攻讦杨国忠的声音瞬间找到了更强大的突破口和更正当的理由,如同决堤洪水,汹涌而来。
李隆基看着眼前乱成一团的朝堂,听着耳边嗡嗡的争吵和噩耗,只觉得头晕目眩,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恐慌感攫住了他。他下意识地紧紧抓住身边杨玉环的手,仿佛那是唯一的依靠。
杨玉环感受着皇帝手心的冰凉和颤抖,看着兄长面如死灰、百口莫辩的惨状,再听到那一声声或明或暗指向杨家的指责,她刚刚强撑起来的镇定瞬间崩塌,娇躯微颤,摇摇欲坠。那件“霓裳羽衣兜”带来的隐秘自信,在残酷的国事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完了……杨家……真的要完了……
……
贵妃院内,杨晓并未离去。他借口担心姑姑,花了不少银钱,终于从一个负责洒扫、看似憨厚的小宦官嘴里,套出了一些零碎却惊人的信息。
“……听、听说太子爷那边的人,和几位老将军府的,还、还有陈玄礼大将军手下的人,最近都、都走动得挺勤……”
“……高公公下午悄悄出宫了一趟,去、去了哪里不知道,但回来时脸色很沉……”
“……还、还有,小的偷听到守偏殿的侍卫嘀咕,说、说圣人好像……好像私下问了高公公……若、若万一……长安守不住……该、该当如何……”
每一个信息,都像一块冰冷的石头,砸在杨晓心上。
太子党在串联!高力士态度暧昧!李隆基竟然已经在考虑逃跑?!
历史的惯性大得惊人!正在朝着最糟糕的方向滑去!
小说《安史之乱:保护姑姑杨玉环!》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