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浊浪拍岸,如万马奔腾。
朱棣负手立于堤上,凝视着眼前咆哮的河水,深邃的眼眸中不见半分波澜,唯有嘴角勾起一抹冰冷而玩味的弧度。
十三万南军已尽入囊中,要继续给朱允炆上强度了。
“三宝。”
“奴婢在!”
马三宝快步走出,躬身行礼。
他依旧是那副不起眼的模样,但眼神却是神采飞扬,不同于普通内侍。
“江南江北的邸报馆,筹备得如何了?”朱棣问道。
“一切准备就绪。自殿下一年前吩咐以来,奴婢已在南京、苏州、杭州、扬州、武昌、济南等二十余处要地设立馆点,报房、雕版、纸张、驿卒一应俱全。”
朱棣的原计划,邸报馆应该在洪武三十一年启用,谁知朱元璋提前两年驾崩,正好提前投运。
“很好,立即启动,印刷第一期,写三篇文章。”
朱棣伸出三根手指,“第一篇,详述十三万南军尽降之事,着重写明,本王念及同朝情谊,放走了长兴侯耿炳文。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本王有力,亦有仁。”
“第二篇,写本王不忍大明陷入战乱,主动与朱允炆议和,可朱允炆不顾江山社稷,为一己之私,执意再战,置天下苍生于不顾。”
“第三篇,详细阐述本王奉天靖难的缘由,写明朱允炆要削藩,要逼死亲叔叔。更重要的是……”
朱棣的声音骤然低沉,带着冰冷的寒意。
“把他准备恢复井田制,要将天下土地尽数收归朝廷的打算,公之于众,为救黎民于水火,本王不得不起兵。”
嘿嘿,这三篇文章发出去,够南京喝一壶的。
每一篇,都会像一把刀,狠狠扎进朱允炆身体里。
马三宝重重点头,作为一个聪明人,他太清楚这份邸报的威力了,将如惊天炸雷,天下必定震动。
“去吧,用最快的速度,让邸报出现在江南江北的每一个角落。”
舆论,是最锋利的武器。
朱棣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才是天命所归!
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
南京城,秦淮河畔。
“号外号外!《大明早报》创刊号!五文钱一份!”
“快来看啊!十三万南军尽降燕王!”
“惊天秘闻!太孙要恢复井田制,收走你家的地!”
报童清脆的叫卖声,像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什么?十三万大军都投降了?”
“我的天,这燕王也太厉害了吧!”
“我早就说了,太孙不是燕王的对手。”
“你们看这个,太孙要恢复井田制,把土地都收归朝廷,这不是要我们老百姓的命吗!”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茶馆里,酒肆中,街头巷尾,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份突如其来的《大明早报》。
一个老者痛心疾首地喊道:“这朱允炆简直就是第二个王莽啊,王莽新政,就是搞这一套,结果天下大乱。”
“绝对不能让这种人当皇帝。”
“还是燕王英明神武,不忍心杀老将军,还想着咱大明百姓,当真仁义无双。”
短短一个时辰,《大明早报》便传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随之而来的,是汹涌的民意。
与此同时,皇宫之内,齐泰和黄子澄急匆匆赶来。
“殿下,大事不妙。”齐泰手持一份《大明早报》,气得浑身发抖,几乎要当场吐血。
黄子澄的脸色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朱棣可恶至极,竟敢散布如此谣言,他这是造谣惑众,离间殿下姓的关系!”
朱允炆接过邸报,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标题,额头冷汗直冒。
他整个人都麻了。
齐泰进言道:“殿下,当务之急应立即查封邸报馆。”
方孝孺家中同样有一份《大明早报》。
当他看到第三条消息时,瞳孔骤缩,脸色变得复杂无比。
恢复井田,土地国有,百姓人人都有地种,这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怎么会被说成是祸国殃民?”
他低头看了看桌上那份尚未呈交的奏折,上边赫然写着几列大字。
请恢复周礼,推行井田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是他数月心血的结晶,是他认为可以拯救大明的良方。
可如今,天下人却在骂,骂得如此难听,如此决绝。
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朱棣怎么会知道他写这些的?
方孝孺瘫坐在椅子上,眼神涣散,嘴里不停念叨::“我真的是好心啊,为何天下人都在骂?”
西宫,朱元璋的案几上,也躺着一份《大明早报》。
他已反复翻阅了三遍,良久,他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
“一个,是在夺天下,一个,是在送天下。”
“老四,深得咱的几分真传。他懂得人心是最大的战场,懂得先夺民心,再夺江山。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狠,什么时候该放。”
提到朱棣时,朱元璋自己都没发现,他语气中带着一股子欣赏,甚至是骄傲。
这三篇文章,精准拿捏了天下人心。
用炮,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震慑。他要让天下人知道,他有毁天灭地的力量,却选择了克制。
放人,不是为了仁慈,而是为了攻心。这一手,让全天下都知道,燕王仁义无双。
议和,是不愿手足相残,是为了大明江山,天下苍生,此乃大善。
朱元璋哪里还不明白,这份邸报,就是朱棣的檄文,是投向南京城的一把火,一把点燃天下人心的火。
朱棣只用一张邸报就让天下人明白了,跟着他朱棣,有活路,有好日子过。
“越来越像咱了,嘿嘿……”朱元璋喃喃自语,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当年,咱是不是错了?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如野草般疯长。
他想起了太子朱标,温文尔雅,却英年早逝。
他想起了皇太孙朱允炆,孝顺仁和,却优柔寡断。
为了弥补对朱标的遗憾,他选择了朱允炆,却忽略了那个最像自己的儿子。
事实证明,朱允炆跟朱棣不是一个档次。
削藩,是为了集权,却操之过急,把自己的亲叔叔们都逼到了对立面,自断藩屏。
拒和,是为了面子,却丢了里子,错过了一个收拢人心,暂缓兵戈的绝佳时机。
朱允炆的一系列操作,简直是灾难。
幸好幸好咱假死了一回,才有了一个容错的机会,不然,大明的江山怕是真要毁在朱允炆手里了。
嗯?
等等!
朱元璋一怔,问了宋忠一句:“允炆真的要恢复井田?”
咱都不知道的事,老四如何知道?
宋忠跪在地上,“陛下,锦衣卫回报,方孝孺确实正在撰写奏折,建议太孙殿下恢复周礼,推行井田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这是要教唆允炆把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
朱元璋敏锐捕捉到了重点,在殿内疾步走来走去,怒火如火山般喷发。
“方孝孺读书读傻了吗!咱看错了他,咱原以为他是个忠臣,没想到他包藏祸心!”
刘三吾吓得连忙跪下,“陛下息怒,方大人也是一片好心。”
朱元璋眼中却尽是不屑,“咱打天下的时候,士大夫在哪里?现在想共治天下了?想屁吃呢!”
“还有,宋忠,你去查一查,老四是如何知晓方孝孺心中所想的。”
老四啊老四,越来越像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