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一生》第8章 请旨赴边
送他们三人离开之后,周卓在屋内,写了三封奏章,还有一封信。
张小枫这次来的时候说药已经配好了,按时服药即可,无极端潮湿阴冷的环境,一切行动无碍。京城援军,粮草均已齐备,即将开拔。
翌日,周卓便离宫回了自己的府邸。
当日下午便又被李云岚传进了宫,原因便是周卓今天上了一份奏折,请旨前往青州做知州。周卓听到传召时,似是早就料到了,带着写好的另外两封奏章进宫了。
“老师,你这是什么意思,不让我去前线,您自己倒要去是吗?”李云岚看到周卓进殿,不等周卓行礼,便拿着奏折快步走到了周卓面前。“朕不准。”
“陛下,边境几个城池均已沦陷,战争不只是军士的战前拼杀,更是当地百姓的灭顶之灾。城池攻陷之后,知州,通判,主簿等官员或被屠戮,或自尽。即便有些重新被我王师夺回,但官府已形同虚设,百姓乱做一团。当此之时,便有盗匪丛生,流氓聚集,还会有奸商趁机哄抬物价,豪强趁机煎饼土地,法制荡然无存,民不聊生。幸存的百姓逃脱了异族的屠杀,却又受害于无法无天的同族之手。臣不能坐视这样的事情发生。”
“此事也并非一定要你去不可,也不是你一人之力可以做成的。”
“当然不是,但总要有个人站出来先去,我相信虽然凶险,但满朝文武总有报国者。去的人不能一腔孤勇,要懂边境,懂民政,懂军事,有经验,朝中目前满足这些条件的不多,且都居要职,朝堂政务处理,各方协调,他们不宜轻动。我这个御史中丞,有御史大夫将我的职务接过去,于朝政无碍,现在没有人比我更合适了。”
李云岚不得不承认周卓说的是对的,边境急需民政主官安抚民心,免得百姓遭了兵灾再遇人祸,处置不当或可造成流民作乱,到时便是内忧外患了。更何况战况未明,守城从来不只是将军士兵的事情,民心不齐,难以成事。周卓确实也是最合适的人选。不过,出于私心,李云岚依然不想周卓前去。
周卓见李云岚不为所动,便又呈上了昨晚的另外两封奏折。一封是认罪书,一封是辞呈。
“陛下,若发现臣在边境有异动,有任何不臣之心,陛下可将这封认罪书公布朝堂,即可名正言顺将臣罢职枭首。”周卓给李云岚解释这封自己给自己罗织的认罪状,稍犹豫了一下,又说道,“福伯和阿川也留在京城。”
“另外这封辞呈可能会用不到,若战事终了后,臣若恃功自大,陛下可直接批准了这封辞呈,臣即刻就会归田养老。”
李云岚听周卓这般说,心里很不是滋味。周卓是真的很了解他,消除了 他的猜忌和后顾之忧。自古将军出征,家人都是留在家乡或者京城,既是保护他们,同时也是人质。周卓无家室,多年来都是独身一人,派他去前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牵制他的,他便自己便把柄送到他手上,消除了他的隐忧。
福伯是看着周卓长大的,阿川则是陪着周卓长大的,这两人虽说是家仆,但可以说是周卓仅有的亲人了。周卓将他们二人留下,是把人质交给了李云岚。李云岚心酸,周卓认为自己是不信他的,更心酸的是,李云岚在看到周卓请旨去前线时,真的这样想过。
李云岚苦笑一声,“朕准了。”
周卓从宫里回府之后,便着手准备出发的事宜。
周卓嘱咐了阿川许多事情。家中积蓄,一半给了阿川,用作之后的生活以及福伯的养老。另一半他带去做盘缠,顺道或可帮些孤苦百姓。
给了阿川两封信,一封给丞相,里面写了在御史台时发现的一些官员的问题,战后腾出手需要处理,还有一些他考察接触过的后辈官员以及国子监的学生。战后地方官员空缺,若有确实可用的便用。
另一封给兵部尚书,他收集了很多兵法古籍,战法案例,不过还没来得及校对。另外还有各种兵器的规格和制造方法,是他之前托周卓留意的,也一并整理好了交给他。
周卓嘱咐阿川,若他不幸罹难,便将这两封信交给他们两位。另外,那些医书便给张小枫,其余书藏阿川想留便留,不想留便卖了,或者捐到书院或国子监。除此之外,周卓别无长物了。
张小枫来府上送药的时候,也给了张小枫一封信,告诉他若李云岚仍要亲征,便将信交给他。
一切事情安排好之后,晚上周卓独自坐在书房,拿着昨天晚上写的那封信。是写给四个人的。
“小枫、馨儿、青宁、云岚,
见字如晤。吾一生牵挂着寥寥,与诸君相识经年,当是有缘。战事当前,存亡之际,诸位行事当以家国为重,切切。若战事终了,盼诸君平安康健,喜乐无忧。此一去即是永别,吾去陪阿尧了。
周卓书”
周卓将书信放在了书案侧面的一个暗格中,谁也没有告诉。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将比较重要的信件放在这个位置,几十年不变,他的几个学生都是知道的。
这封信若发现了,便当是好好告了别;若没有发现,那也就无所谓了。
其实在许多关系中,只要其中一方提出断绝关系,那么这个关系也就断绝了,无论另一方是否承认,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当然这是对于当事人来说,旁人的想法不在考虑之内。
师生关系也是一样,当学生不把老师当做老师的时候,老师也就没有了任何作为老师的立场。李云岚一直以为他和周卓的关系是这些年一点点改变的,但对于周卓而言,从李云岚第一次以君王的身份制止周卓对他的教导之时,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就已经结束了。
在那一刻,或者更早一些的时候,周卓已无法教给李云岚所需要的的东西,也不再是李云岚的依靠,相反的周卓已经成了周卓的阻碍,成了压在他头顶的一座山,悬在头顶的一把剑。
其实周卓在很早之前便想到,终有这么一天的,是以,此后面对李云岚,周卓再不曾以师者自居,只不过李云岚并没有意识到。此后,每每有二人政见相左时,李云岚对周卓的怨怼便深一分。
君王是不允许有人凌驾在他之上的,就算这个人并无不轨之举,并无僭越之心。但他有太傅之名,是言官之首,而且于他有师徒之实,有名正言顺抗衡自己的可能。内心隐隐的猜忌,容不下任何可能的威胁。他对周卓,逐渐的冷淡,疏离,慢慢分化他手中的权力,甚至有意无意的警告,打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些天李云岚留周卓在宫里养伤,悉心照顾,用珍稀贡品为周卓配药,朝野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进谏李云岚,此举有违礼制,弹劾周卓僭越的。无论怎么说,外人都不得不感叹一句皇上仁孝,师生情深。
李云岚不是做给外人看的,私下里对周卓也是处处执弟子礼。周卓偶尔也恍惚,好像师生之间一直都是如此,从未变过,好像回到了很多年前。但终究是回不去了,人有时候突然回想思念一些过往是很常见的,他不知道什么突然勾起了帝王的师生情谊,更不知道这份帝王什么时候会从这个回忆里突然抽身,是以周卓从未将这些当真。
至于那封信……,哎,周卓有时候也是会思念一下过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