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是朱由检田秀英的小说《穿越后,我继承了大明皇位》是由作者“萧冰台”创作的历史古代著作,目前已完结,更新了1792030字,最新章节第814章 追亡逐北(大结局)。这本书又名《穿越后,我继承了大明皇位》。
一、作品简介
如果你喜欢看小说,一定不要错过萧冰台的一本书《穿越后,我继承了大明皇位》,主角是朱由检田秀英。主要讲述了:刘昭妃,河南陕县上村人,祖父刘钿,万历年间在上村开旅店为生,上村临近茅津渡、会兴渡,是贩盐者南下的必经之地,刘佃经营的旅店接待的客人多是盐商。张嫣,小名宝珠,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和刘昭妃是老乡,父亲张……
二、书友评论
槽点太多,无力吐槽。我觉得穿越文是很要求作者功底的。它不是爽文天马行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凭空捏造爽了就行。尤其是不架空的穿越文要求作者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格局都要有细致的研究。不能现代人穿越了就太想当然,你就一拍脑门就都行了。这本书过过眼就行了,不必过脑子。只想说作者真不适合写穿越文,换个思路吧!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比较有创意有深度的“历史”小说,尽管人物情节是虚构的,但是把朱由检 皇太极 多尔衮 徐光启 洪承畴 陈奇隆等这些历史人物塑造的都很丰满,从侧面也基本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让读者对明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腐朽的政权,吃空饷不堪一击的边军,私兵自重的辽东将门,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尤其对朱由检改革开放,新政实施的艰辛历程写的很详实到位。
另外作者对政治及战争描述的也非常到位,不夸大其词也不血腥残酷恰到好处。唯一不满意的就是结尾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断崖式的结局不很圆满,好多留了悬疑的伏笔都没给读者解惑,算是有些烂尾了……。
这本书就是作者自己在幻想,一个刚刚登基的黄帝要啥啥都没还开大案,军权也没有,刚登基没有一天就搞老魏,要是真的怕不是老魏搞你,明末天启就一个东厂能用,你还把老魏搞了,老魏能被叫九千岁想一下也知道势利多大,东林党被他打的都不敢出头,各地官员建寺讨好,一上来就这么严格,没有军权支持,怕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改革钱币没有强大的武力你能成功,别的就不说了乱七八糟的。前言不搭后语,
开局劝退,主角是真猛,刚登基就搞魏忠贤、东林党、后宫,直接惹三方,能活着真是个奇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猛人,待在皇宫里还会被冲门的学生吓到,就很搞笑笑哭
三、作品赏析
刘昭妃,河南陕县上村人,祖父刘钿,万历年间在上村开旅店为生,上村临近茅津渡、会兴渡,是贩盐者南下的必经之地,刘佃经营的旅店接待的客人多是盐商。
张嫣,小名宝珠,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和刘昭妃是老乡,父亲张国纪,生员,爵封左都督(一品,然而照常理,皇后父亲是要封伯爵的),后被追夺,免官归乡。
信王妃周氏(不好意思,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名字),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
在崇祯朝,若是将这三个人连一条线,那么将会发现一条很清晰的线索,而想要理清楚,需要从刘昭妃的入宫说起。
其实刘昭妃的问题很明显,只要对照小生猝年就知道。
在后世的记载中,明确的写到,刘昭妃的生于公元1557年,猝于到1642年,当然,此刻朱由检身在大明,是不知道刘昭妃什么时候死的,但生年却是知道。
而刘昭妃是什么时候入宫的呢?
是万历五年四月,公元1577年,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到“一后二妃”的最后三个人选当中。
当时刘昭妃多少岁呢?二十岁,按照明朝虚岁的算法,是二十一岁,而宫中规矩,皇帝大婚,只能从十三岁到十六岁间的少女选拔。
刘昭妃的问题显而易见。
万历当时多少岁呢?
十五岁!!!(1563年—1620年)
刘昭妃比万历足足大了六岁,比当选皇后的王喜姐(13)足足大了八岁。
女大三,抱金砖,六岁可以抱两摞金砖了,但显然万历并不喜欢,从各种史料中可以得知,刘昭妃一生无宠,无子无女,但却紧紧凭借“一后二妃”元老资格,却被封为太妃,甚至掌管皇太后宝印。
如此结果,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她的上位过程,若是没有幕后黑手助推,那就是视天下人的眼睛如无物!甚至,若不是最终主持万历大婚的是亲娘李太后,怕是刘昭妃这老女人能当上皇后之位。
历史上,可怜的崇祯大婚就不是亲娘主持,结果让一个扬州瘦马爬上了王妃之位,简直可笑!!!
“一后二妃”只有三人,既然刘昭妃是通过作弊手段入选的,那么她挤掉的是谁呢?虽然历史没有明确说明,但种种细节无不指向一个人,那就是——王恭妃!
王恭妃虽然因为刘昭妃作弊的手段没能挤进最后,但在第八关决赛落选后,却因为姿容出色,留在李太后身边伺候,随后,万历给太后请安时偶见,而后一时性起,临幸怀孕。
什么是性起?
就是当你刷抖音,看到那些小姐姐时,那种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躁动,那就是性起,能够让皇帝这种见惯美女的生物都性起的女性,足见王恭妃的姿容有多么出色。
绝对不是刘昭妃这个老女人能比的,而整个万历朝,如王恭妃一般的人物,没有第二个,那么答案显而易见。
刘昭妃将王恭妃本来的元老位置甚至可能是皇后位置给挤掉,导致王恭妃生的儿子因为出身问题,迟迟不得封为太子,最终引起国本之争。
这中间的戏剧性除了让人啼笑皆非外,又有股悲凉的意味。
然而,刘昭妃作弊上位的恶果还不止这些,其影响可谓深远!
《明实录.熹宗实录》记载:“天启元年四月初三日,甲戌,(刘)昭妃方摄太后宝,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得三人为最上选……是日,元辉殿选定淑女三位。河南祥符县张氏(即张嫣张宝珠),顺天府大兴县王氏,南京鹰扬卫叚氏备选。”
相关的史料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刘昭妃主持的这次天启大婚,最终选定了三人,张嫣,王氏,段氏,并且将张嫣排在第一位,积极的向天启推荐。
及选婚,客氏从旁评骘,见后大惊,忌之,乃颦蹙曰:“此女年十五而已若是,他日长成必更肥硕,少风趣,安得为正选?”指王氏曰:“此女甚婀娜。”帝念早属后,乃复请光庙赵选侍决之。(赵)选侍曰:“三人皆姝艳绝伦,古之昭君、玉环不能过。若论端庄有福、贞洁不佻,则张氏女又其上也。”乃定后为中宫,而以王氏为良妃,段氏为纯纪。”
天启见了三人,觉得王氏更好,心中也比较喜欢但因为刘昭妃的极力推荐,有些犹豫不定,便去询问老爹留下的一个妃嫔——赵选侍。
赵选侍极力推荐张嫣,最终张嫣成了皇后。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赵选侍,在天启朝的宫廷斗争中,被客氏弄死了,而其中的原因,就是此时埋下,附从刘昭妃,力主张嫣为后。
而接下来,天启六年的信王大婚中,这位刘昭妃再次出现。
前面我们说过,信王大婚是逾越规制的“一赔二制度”,而主持者正是掌握皇太后之宝的皇太妃——刘昭妃。
然而,刘昭妃因为只是侧妃,并不是真正的皇太后,在皇宫中的地位是没有皇后张嫣高的,因此,前面七关的主持者是刘昭妃,最后的一关决赛是天启帝选择,因为祖制,这个权利最终落到了张嫣手中。
不过,权利虽然落到了张嫣手中,但是客、魏却没有放弃,而是一直紧紧的盯着,让刘昭妃找不到之前那样和赵选侍串通的机会,通知张嫣,周氏是自己的人。
《思陵典礼记》“当(周)后入选,名在第三,张皇后特拔之。”
刘昭妃虽然没机会通传消息,但最后的决赛她可以参加,因此在选拔的当日,她极力推荐排名在第三位的周氏。
本来张嫣见周氏弱小,样貌不佳,是不愿意选的,但却因为刘昭妃的反常推荐,而心中觉醒过来,最终特殊提拔,将周氏列为信王妃,其他两名为侧妃。
这种特殊的超拔,如同刘昭妃的年龄一般,是显而易见的黑幕。
淡淡的黄纸页上,是一个个年老嫔妃的供词,这些供词糅合,加上宫中记载,最终形成了一份卷宗,为朱由检清晰呈现了三代皇帝后宫被操纵的痕迹。
然而,真正让他气愤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皇后张嫣和信王妃周氏的详细履历。
小说《穿越后,我继承了大明皇位》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