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力荐小说推荐网
一个专门为书友推荐精彩小说的网站

大吴读书人最新章节(陈常久小说全文阅读)

《大吴读书人》第03章 入学机会?

就在小玉眼巴巴的张望中,那诱人的炒鸡蛋仅剩下一块了。小玉期待的眼神就更强烈,她死死的盯着祖母秦氏,希望祖母能够将仅剩的最后一块夹给自己。可惜秦氏眼里根本就看不到小玉,还是习惯性地将鸡蛋夹往陈常安碗里。

其实也怪不得秦氏,谁让这是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呢?男人,能读书的话,可以考取功名,像自己的丈夫、弟弟一样端官家的饭碗,不能读书的话,能够下地种田,养家糊口。女人呢?还不是给别人家养的,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又有几个能够反哺娘家的。就像秦氏,自从嫁到陈家来,除了时不时去麻烦自己的弟弟,好像也没给秦家带去过什么。

这其实是悖论。女子就算想要反哺娘家,也要所嫁的家庭有所发展,能够超越娘家,如果超越了娘家,那势必在家里的地位就高不起来,就很难在家里有支配权,反之,好像也贴补不了娘家,还得娘家贴补。

所以,小玉儿注定只是徒劳等待,只能看着陈常安一脸满足的将最后一块鸡蛋吞进肚子。看着女儿如此想吃块鸡蛋都得不到老太太“优待”,要说三婶黄氏不生气肯定不可能的,可她在家里几乎没有话语权,只能把怒气往丈夫身上撒,小手瞬间到了三叔陈仁业腰间,就那么一扭,三叔差点叫出声,好在他也知道老娘实在是太偏心了,娘子有气往自己身上撒,也只能硬撑着。

这顿饭吃到这,应该进入了垃圾时间,就等老爷子搁筷子。

可世事就是这么神奇,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对吧,但也正是人生的快乐所在,因为你可以期待下一秒发生的究竟是惊喜,还是惊吓。

看到晚饭时间快结束了,林氏用腿碰了碰自己的丈夫陈仁兴,示意他开口给陈老爷子提提让陈常安到村学就读的事。

村学?是的,你没听错,开国皇帝陈冲天规定每村都要开办村学,村学由县教谕指派的一位读书人担任村学教授,负责教授本村学童。陈冲天还规定村学教授享受免税特权,任教期间享有村学的学田,由村正安排村民轮流耕种,学田的全部产出就是村学教授的俸禄。不过村学教授也不是这么好当的,每年的科考成绩就是村学教授的政绩,一旦连续三年村落没人考中县生及其以上功名,县教谕就会亲自下来调查,一旦发现是村学教授未能尽心教学的问题,那村学教授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可陈仁兴哪里是蠢人,怎么会如娘子的意,再去撩拨自己的两个弟弟,尤其是刚才娘子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去说老二家大小子妖魔附身,不仅惹怒了老二一家,也让老爷子起了意见,而且自己这些年科考花费很多,两个弟弟虽然嘴上不说,肯定被自家媳妇不断地挑拨,尤其是老二媳妇那么泼辣,如果再提儿子进学的事情,恐怕老爷子也不好为自己说话。不如等饭后,自己和老爷子单独的时候提一提,以老爷子对自己的期望一定会同意,到时候由老爷子提出来,弟弟们也不敢有反对意见。

可女人啊,难怪古人说“头发长、见识短”。显然林氏是沉不住气了,尤其是今天被老二家媳妇怼的她一肚子火气发泄不出去。林氏见自己的丈夫做了缩头乌龟,心里很是鄙视,心一横,开口道:“爹,娘,你们看呐,安儿也到了入学的年龄,总这么晃着也不是个事啊,我想着该是让安儿入村学的时候,将来也能像他爸一样,考个县生,光扬门楣。”

一听入村学,陈常久忙支起耳朵,认真倾听。现在的陈常久迫切需要入村学,一方面可以学习四书五经进行科举,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掩饰,掩饰自己领先几百年的经验和想法,毕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年代大家对读书人极致推崇,进学后,如果自己有什么超出常人的理解和见识都可以推到进学上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大吴朝简直是到了历朝历代之最,其他不说,就看村学的教授,在村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于是,还没等祖父、祖母说啥,陈常久举起了爪子:“我也要上村学。”

看到陈常久插话,林氏更来气了,家里虽说是沉河村的上等人家,可家里的钱除了供相公读书科举,剩下的钱根本供不起两个孩子入村学的,现在都已经吃杂粮稀粥菜叶子了,要是两个人都蒙学,家里一准揭不开锅了。虽然公爹担任了副村正,丈夫考中了童生,可根本没有任何的俸禄,全靠田里的产出过活。

于公于私,林氏都必须打压陈常久这种想法,就该安心长大然后像他爸爸一样努力种地供养自己的儿子陈常安读书科举,“你这么小上什么村学,再说了村学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的,得是天上的文曲星才可以,我们家安儿乡里的道长可是给算过卦批过命了,是文曲星下凡。”

林氏贬低儿子的话,虽然让李氏很不高兴,可她既顾忌大伯一家,毕竟大伯是县生,不说考中秀才举人,最起码家里只有他有资格继承公爹副村正的位置,别小看了副村正,在村子里那可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所以,李氏只是皱了皱眉,心想即便自己不开口,也会有人开口的,没必要去得罪大伯一家。

果然,李氏没有开口,三婶黄氏就忍不住了,本来就因为女儿想吃口鸡蛋而得不到满足一肚子火气,现在听到老大家还想得寸进尺,一下子就不乐意了:“大嫂,咱家供养大伯一个人读书科举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没有余钱再供养一个读书人了,是吧娘。我看呐,还是等咱家再攒些钱,再让安儿进学,娘,你说是吧?”

三婶的一番话说得让陈常久眼睛一亮,盯着看了好一会儿,这还是那个一直对自己不错的三婶么?看来,这陈家的三个儿媳妇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看看三婶说的这番话,多有水平,既对入村学这件事情表示了反对,又不是撕破脸皮的反对,还留了很大余地。一番话,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表达对供养大伯读书的不易;第二层表达之所以不让安儿去村学,只是因为没钱了,等有钱了就可以去;第三层将老太太的军,表达对老太太过分偏心的不满。

果然,老太太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老大家的,家里确实已经没有钱让安儿上村学了!”

一听老太太这么说,林氏顿时急了,还想再说点什么,却被大伯在桌子上拉了一下,林氏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住了嘴。

这一幕都被陈常久看在哪里,凭他二十多年的阅历,他知道自己这个大伯也是心思沉重、谋定后动的人。

看到林氏的憋屈样,李氏还不觉得解气,突然想到大伯子反正考不上府生了,与其徒让家里继续跟着往无底洞里砸钱,不如忽悠他不要继续读了,你儿子不是要上村学么,村学哪里有大伯子自己教来的好,毕竟大伯子也是考中县生的人,说不定自己的大儿子还可以沾光跟着蒙学,那样不是可以一举两得。

一想到这,李氏就觉得很得意:“大嫂,虽然家里没有余钱让安儿入村学,但家里有人可以教啊,咱爹和大伯都是县生,尤其是大伯,年轻时也是村里的神童,一定有很多东西可以教给安儿、久儿他们,早点给咱家的第三代蒙学,说不定可以多一点机会光宗耀祖呢!”

啧啧啧,今天这顿饭真是让陈常久惊喜连连,陈常久实在是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村妇老娘有这么厉害的手段,逼着大伯出来给儿子蒙学,真是高招啊!说不定老娘的这个提议能成,因为陈常久已经看到老爷子眼睛有些发亮,大概是在考虑这个提议的可行度。

大伯陈仁兴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主,陈常久观察到母亲李氏的话刚说出来,他就用手捅了捅旁边的娘子林氏。

林氏会意,立刻站起身来喷起李氏来:“老二家的,你这出的什么馊主意,我家相公正在温书备考府生呢,他恨不得一天当两天来看书,哪有时间教安儿识字读书。耽搁了我相公中府生,你可吃罪不起!”

老爷子原本亮起的眼睛也随着大儿媳的话随之熄灭,陈常久能够理解老爷子,毕竟功名升一级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可能在老爷子心中也没有想过大儿子能够考中秀才举人吧,要是能够考上个府生,就可以像祖母的弟弟一样到县衙去做个吏员,自己这一大家子说不定就可以搬到县城定居。再者说:科举考试,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里有这么容易?第三代毕竟还小,说不定

这个时候,陈仁兴见大局已定,也出来说点安慰的话:“老二家的,不是我不给家里的孩子们蒙学,等我中了府生,有时间了再为他们蒙学。”

陈仁兴的话说的是冠冕堂皇,但是陈常久知道纯属是白说,考了这么多年都没考上今年就能考上,其实话里话外都说一个意思,拒绝呗,不过一个是生硬,听起来很不入耳,一个是委婉点,听起来还算舒服。

其实陈常久哪里是需要这个连府生都考不上的大伯蒙学,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让自己的光芒合理合法的展现出来,真要等到大伯中了府生,可能等到胡子白了都不见得能够实现,看来只能想办法自己攒钱去入村学了,可怎么才能攒钱呢?

既然没有办法,就只能化悲痛为食量。饭菜虽然不好吃,但本着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精神,陈常久还是把手里的饼子还有碗里的粥吃了个干干净净,连碗都舔了几口。陈常久的好胃口和对面挑挑拣拣的长子长孙陈常安形成鲜明对比。

看着长子长孙这副样子,老爷子虽然偏袒老大家,却也有些不喜,自己这个家庭虽然不能和村里的那几户地主人家比,可也是打拼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最是看不惯挑三拣四的样子,心里不禁对老二家的老大有些满意:“老二家的,再去给久儿盛半碗粥。”

就在此时,村里的有人从乡上捎来了老爷子二弟的口信,说是住在乡上的二爷爷一家要随主家去南方定居,这一去可能就是“天涯海角”,再见可能就是“阴阳两隔”,所以决定五天后就到沉河村来祭拜祖坟告别祖宗。

其实,陈家祖上也不住在这沉河村。是老爷子考中县生,担任这沉河村的副村正后,举家迁移到这沉河村,祠堂祖坟自然迁了过来。老爷子兄弟姊妹三人,老爷子是长子,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妹妹比老爷子小好些岁,成年的时候,老爷子已经考中了县生,也算是读书人家了,嫁的还是不错的。只有弟弟,因为家里供不起两个人读书,就到了乡里一个大户人家做事。要说老爷子这个弟弟着实不简单,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为人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情商也很高,深得主人家赏识,已经当了主家的大管家。听说,这次是因为主家的大公子在南方做官,全家都搬去定居。

原来陈家两兄弟,虽然也是分别两地,逢年过节或者赶集的,总能相见来往。现在陈家老二就要搬去南方,恐怕是这辈子都再难相见,想到这里,老爷子就很是伤感,饭也不吃了就回房间去了。老爷子一走,老太太心里挂念,也紧跟着劝导去了,大家就陆续散了,各回各家。

其实吧,对于陈家二代来说,这位二爷爷搬走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顶多也就是以后去乡上没有什么落脚的地方,不过也没有什么的,农村人去乡里总是当天去当天就回的,谁有那个闲钱在乡上客栈住宿啊。

陈家的院子,分为正房和两侧厢房,院子里有一口水井,正房是三间大房,一间充作客厅,一间是老爷子和老太太休息的卧室,另外一间是大伯一家的居所。两侧各一厢房,左侧东厢房是陈常久一家居住,右侧西厢房三叔一家居住。另外,靠近大门院墙一侧还有一间灶房和一间柴房。

回到西厢房的黄氏,将女儿小玉放置在床上后,仍然气愤难平,捉住陈仁业又是一通埋怨:“你这没良心的,死人啊,也不知道为老娘说句话、撑个腰,你那个老娘,不就是嫌弃我生了个女儿是个赔钱货么?这能怪我么?还不是你这个死没良心的不行,你看看你大哥、二哥,不都生了儿子。”

面对娘子的骂骂咧咧,陈仁业也有办法整治。有时候,嘴炮不如行动。说再多也没用啊,伺候舒服了也就没有怨气了。

说完陈仁业家,再说陈仁兴家。

看起来陈仁兴生了2个儿子,是要比只生了1个女儿的陈仁业强。但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强总是强的好处,当然也有强的痛苦。这不,陈仁兴的东厢房就明显简陋了很多,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不过在李氏的操持下,是既干净又整齐,家里物件也都摆放的井井有条。

房中,一盏油灯,光如蚕豆,还不如窗外的月光明亮,这要在21世纪,绝对要被投诉,说影响视力健康,大概是古人的眼睛都很好吧,就是这么昏暗的灯光,母亲还在灯前缝补衣服,父亲则坐在旁边做一些木工活计。

母亲的缝补技艺真不是盖的,还没见她怎么动手呢,一条裤子就缝好了,她递给陈常久:“来,儿子,试试合身不?”

“合身,肯定合身,娘做的肯定合身。娘,你真好。”陈常久咧着嘴笑,嘴甜的跟抹了蜜糖一样。陈常久换上一试,确实很合身,最重要的是不再是开裆裤,总算不用让自己的小兄弟天天随风飘扬了!

“小王八蛋就会嘴甜,我上辈子就是欠你们爷仨的!”母亲嘴里抱怨,可是慈爱却是遮不住。

温情时刻,如此美好,却被一句从窗外传来的嚷嚷声“白天有光不用,晚上费油瞎忙”瞬间打破。

原来是祖母从窗外经过,看到东西厢房都亮着灯,就嚷嚷了几句:“晚上点什么灯?多费油啊,一个个败家娘们,也不知道节省点,这样攒下来的钱就够我大孙子上村学了!”

木讷的陈仁家一向听父母的话,忙答应道:“知道了,娘,这就灭了油灯。”说完,陈仁家就把油灯灭了。

“你!你!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听你老娘的,你媳妇儿子都快被欺负死了,你听听你娘说的什么话?老大家的儿子是老陈家孙子,我家的儿子就不是老陈家孙子,凭什么我就要省下灯油钱给老大家儿子入村学?现在,立刻,马上给我把油灯点起来,否则别怪我对你不客气。”李氏一边狠狠地说,一边手上还不忘动作,上去就在陈仁家的胳膊上一顿二指禅。

陈仁家是个结实的庄稼汉子,李氏掐上去根本对他没有作用,只是一脸憨笑地把油灯再次点亮。李氏的发飙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没把陈仁家咋样,倒把自己气个不轻。

李氏气的手指用力的在陈仁家脑门上狠狠戳了一下:“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上辈子倒了血霉,这辈子才会嫁给你这个憨货!”

“媳妇,肯定是我积了八辈子德才娶着你这么好的。”陈常久看着平时木讷且忠厚老实的老爹说起这么水平的话,原来自己的老爹也是深藏不露啊。

李氏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可谓是春心萌动,媚眼很生,看的陈仁家是躁动不已,要不是大儿子在这碍眼,肯定扑上来来一场天昏地暗的深入切磋。

其实陈仁家那是多虑了,陈常久是什么人,前世也是花场小蜜蜂,怎么看不出自己老爹老妈的现状,忙作势打了哈欠:“爹、娘,我困了!”

说着,陈常久就顺势抱起弟弟陈常俊去厢房用木板隔开的小卧室休息。

看着识趣的儿子,陈仁家那是老脸一红,可没红三秒钟就想起了动人的媳妇,也顾不得其他一把抱住媳妇少儿不宜去了。

只是可怜了陈常久哪里睡得着,只能听了一场大戏。

继续阅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