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第5章 生理概念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2.兴奋性:机体对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兴奋性。
3.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比率均固定不变时,把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简称阈值。
4.兴奋: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或细胞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加强。
5.抑制: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或细胞由相对活动状态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状态减弱。
6.内环境: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生理学称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7.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内环境稳态,简称稳态。
8.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具有适应意义规律性的反应。
9.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最普遍的、占主导地位的调节方式。
10.反馈:受控部分通过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反馈。
1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方向相同的反馈称正反馈。
1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方向相反的反馈称负反馈
13.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有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次扩散的过程,称单纯扩散。
14.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小分子物质,借由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次扩散的过程,称易化扩散。
15.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蛋白的作用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耗能性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主动转运。
16.被动转运:指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消耗能量。
17.极化:安静时,细胞处于稳定的内负外正(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电位状态。
18.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负电位值减小。
19.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20.复极化:细胞膜发生去极化或反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复极化。
2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的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2.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扩布的膜电位变化。
23.阈电位:引起膜对 Na+通透性突然增大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24.兴奋-收缩耦(ou)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兴奋-收缩耦联。
25.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26.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血凝块的过程,称凝血。
27.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发生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清。
28.血型:通常是指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29.交叉配血实验:是将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与受血者的血清相吻合,称交叉配血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与供血者的血清相吻合,称交叉配血次侧,观察是否有凝集反应发生。
3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 1 次,就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
31.心率: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心率。
32.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输出量。
33.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
34.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
35.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的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36.期前收缩(早搏):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37.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38.心力储备: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39.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
40.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
41.脉压:是指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42.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43.平均动脉压: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 脉压。
44.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45.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46.组织液有效滤过压:是促进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动力,为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力量与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之差。
47.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48.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49.用力呼气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分别测定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50.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气频率。
51.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称肺泡通气量。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指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表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52.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53.组织换气:是指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5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55.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呼吸中枢。
56.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57.吸收: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58.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胃排空。
59.分节运动:以小肠壁的环形肌为主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节律性活动。
60.胃肠激素:由胃肠黏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统称胃肠激素。
61.基础代谢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基础代谢,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基础代谢率(BMR)。
62.体温:是指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63.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是由于食物引起机体额外产生热量的现象。
64.排泄:是指机体将物质代谢终产物、过剩的、有毒的及药物等物质,经血液循环,在通过相应的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6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66.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由两肾生成的原尿量,称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值125ml/min。肾小球滤过率是衡量肾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67.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滤过分数。正常值约为 19%
6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69.渗透性利尿:是指由于小管液渗透压升高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70.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水利尿。
71.多尿: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 以上。
72.少尿:每昼夜尿量少于 400ml 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 17ml。
73.无尿:是指每昼夜尿量不足 100ml 或 12 小时内无尿。
74.视力:是指能分辨物体微细胞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物体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75.视野:是指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76.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77.突触传递:是指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经突触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功能变化的过程。
78.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两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超级化的电位变化。
79.胆碱能纤维:是指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
80.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81.胆碱能受体: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胆碱能纤维。
82.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肾上腺素能受体。
83.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常引起常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84.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85.肌紧张:是指缓慢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称肌紧张,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处于轻度而持续的收缩状态。
86.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肉产生快速而明显的收缩。
87.脊休克:是指骨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88.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89.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将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反应,称应激反应。
90.应急反应:当机体遇到环境急剧变化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反应,称应急反应。
91.侏儒症:人幼年时期如果缺乏生长激素。将出现生长停滞、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称侏儒症。
92.呆小症: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骨髓生长缓慢,脑的发育障碍,表现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等现象,称呆小症。
93.心音: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收缩,瓣膜开闭、血液对心血管壁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通过心脏周围组织的传导,用听诊器在胸壁上听到的声音,称为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