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力荐小说推荐网
一个专门为书友推荐精彩小说的网站

高树林陈泽西小说《青春不想静》在线阅读

都市小说青春不想静的作者是龙鼎客,本书的男女主角是高树林陈泽西。简介:1994年,有一首歌唱响中国,其中有段歌词,充满深情地写道:……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 中国 啊 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

高树林陈泽西小说《青春不想静》在线阅读

《青春不想静》1、是为序

1994年,有一首歌唱响中国,其中有段歌词,充满深情地写道:

……

1992年

又是一个春天

……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 中国 啊 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

这首歌的词曲写法通俗,充满生活气息,比喻清新贴切,唱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是老百姓真正心声。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壮丽恢弘,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

因为以上缘故,这首歌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歌曲。并入选“歌声唱响中国”——最美城市音乐名片十佳歌曲。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首歌曲映衬下的九十年代初开始。

1990年的中国还是后计划经济的时代。

1990年的中国人大部分还比较穷,城乡差别很大。

二元体制社会把中国人分成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又俗称城里人和乡下人。

非农人口俗称吃国库粮的,他们工作的地点可能不一定在城市里。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为吃喝发愁,基本生活都有国家供养着,温饱没问题。

吃国库粮的家庭和个人都有一个粮本,用于记载购买国家供给范围内的粮油肉数量。这个本,也是区分人与人之间社会身份的象征。

他们生活相对优越,虽然工资水平低,但吃喝国家供着,房子不用攒钱买,住房单位分配,收入要看工龄。

工人在国有企业里做工,那时国有企业还包括集体企业。知识分子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上班。人们之间的生活水平大差不离,好像很是平和的样子。

那个年代,城里人穿的也很朴素,吃的也很平淡。只是他们身上持有的吃国库粮的这个品牌,足以让乡下人艳羡十足。

农业人口,也就是乡下人,就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了。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依靠种地为生,所生产的粮食除了少部分留给自己吃用外,大部分都交公粮了,俗称农业税,也就是皇粮国税,以实物计价。

中国人多地少,加之科学手段在种地上用的很少,粮食产量也不怎么高。所以,乡下人日子过得很苦,也很穷,吃穿用度你不用想浪费的事。

穷则思变,乡下人都想鲤鱼跳龙门,老一辈心知肚明不再有什么机会,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那个时候,乡下人对子女的希望不是要求他挣多少钱,也不是要求他当多大的官,就是希望他们跳出农门,吃上国库粮,也就荣门耀祖了。

吃上国库粮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不用种地而且有了生活的保障。可以很便宜地从粮库中搞到面粉,可以买到农村人买不到的东西。有了后代,可以继续享有城镇户口的待遇;上三八制班,月月领工资,老了有退休。

吃国库粮的找对象也找吃国库粮的,这才门当户对,否则视为另类

乡下人,寒门学子,农村青年,要想吃上国库粮,无非主要是通过两条路,要么去当兵提干,要么考上大学。

当兵的人很多,可是因为祖辈坟上冒青烟得到提干的很少,服役期满大都又回了农村修理地球,你农民继续回归农民。

那,可以考大学啊。考大学可不容易。

那个时候,能够上高中的农村年轻人就很稀缺了,走条捷径的话,那就是初中毕业后考中专。考上中专,身份立马改变,迁户口,改户籍,等于吃上国库粮了,端上铁饭碗了。毕业时,国家都能给他们分配个工作,一直管到老死。

中专数量比大学多,奔向希望的路途好像更容易点,年轻人也没更多的心思去上高中考大学。为了能考上中专,有多少人复读了一年又一年。

学习不太好又有希望的,或者平时学习好但缺乏具备考试能力的,复读个三五年是再普遍不过的事。同班同学中有的毕业回学校成了老师,有的还在为考上中专而努力。

那个时候,高中生不多,一个学校一届毕业班也就二三百人。大学招生人数少,能够上大学的也就不多。

学校为了升学率,往往对高三毕业生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要模拟预选一次,预选不上的也就失去了当年的高考资格。一个班能够参加高考的最多也就是三四十人。三四十人中,有幸能够中第的不及二分之一。

预选不上的要么回家种地去,要么选择复读来年再考。有幸能够考中的二分之一中,上专科以上的也是鳞毛凤角,更多的人是上了高中中专。

那时的中专分高中中专和初中中专。高中中专专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初中中专顾名思义专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到四年。

政策制定者就是这么有意思,总有办法让一部分人殊途同归。上了高中最后也无非拿个中专文凭。但总算是吃上国库粮了,跃出了农门,皆大欢喜,结果似乎是一样的。

乡下人也有挣钱的强烈奢望,但总觉得思路不多办法也少,当然也有政策的限制。所以也没多少人有更多的闲钱去消费高档的东西。

万元户是对有钱人的尊称,哪个人或者家庭被传出家里有万元以上的存款,就被称为万元户,就是一个很富裕的人或者很富裕的家庭了。

可惜的是,在乡下人群中,万元户真不多。

这些万元户就是一批最早的商业创业者,或者因为他们聪明,点子多;也或者因为他们商业头脑开发的比较早,更早的意识到了无商不富的大道理。还或者因为他们作风大胆泼辣,干了一般人不敢干的事。

还需要交代一下的是,1990年,虽然卫星早上了天,人类能够到月球上转圈圈,但大众技术却没有惠及众生,科技的进步好像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很遥远,科技应用于民不普遍,没有家庭电脑,也没有网吧,没有互联网。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很不方便,并且是范围相当狭窄。人们更多地相信公开信息,对消息的真实性很少有人去考证,人们宁愿相信这都是真的,反正就这么回事。

最后交代一点,1990年,那时的男女感情很纯真,人们对待婚姻的观念很简单。

没有丈母娘经济,适龄青年很少有找不上配偶的,没有剩女这种说法。

移动电话也就是个大哥大,一般人买不起,男女更多的交流方式是写信,即使在同城,写信的方式也普遍存在。

以上内容算是故事的时间节点。

继续阅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