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力荐小说推荐网
一个专门为书友推荐精彩小说的网站

小卒过河最新章节(于晓光小说全文阅读)

《小卒过河》第4章 工地打工

第二天早饭后,于晓光便和父亲一起把被大雨冲刷的北屋后墙和西屋后墙又重新用掺着麦草的稀泥涂抹了一遍。

转过天来,于晓光便早早地骑着他那辆旧的“金鹿”牌自行车,车子后座上插一张铁锨,跟着本村的初中同学于明学和中年男子高成武一起赶到了红星村建筑工地。红星村紧挨着青垦路,在青垦路的西边,村庄比较大,有一千七百口人,村中有一处小学,经济条件比附近的临村都好一些。这也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系,毕竟,青垦路车辆来往须繁,人员流动量比较大,从而带动了红星村的路边店的生意红火,比如,车辆维修店,大小饭店,百货小商店,等等。

于晓光他们三人来到工地后,于晓光向包工头张金德问过好后,作了自我介绍,于是,张金德便把于晓光安排给了于明学和高成武,负责给他俩个技术工递砖供灰浆。在干活的期间,于哓光从工友们口中得知,这个工程是在建设红星村村委大院,刚刚施工没几天。

于晓光的打工生涯正式开始了。

由于前天的一场大雨,现在工地上还是有些湿滑。九点钟后,太阳火一般地开始烘烤着大地,天气越来越闷热,就像是处在一个大蒸笼中,人们头上身上的汗水像小溪流一样往下淌,眼睛被汗水腌的火辣辣的疼。男工友们干脆脱掉上衣,脖子上搭条毛巾,每干一会儿就要扯起毛巾擦拭脸上的汗水,而身上的汗水则任凭它往下淌。于晓光此时还不好意思光膀子,背心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身上。而工地上的两名二十岁左右的女工,她们的长头发就像刚洗过一样,胡乱地打着缕儿贴在脸上,湿透的衬衣紧紧地缠在身上,突显着少女那美妙婀娜的身姿。

天气闷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工作不能停。于晓光刚刚给两位匠人的灰槽中铲满灰浆,就要立刻到五米外的地方用小推车运砖块,可以说一点儿空闲也没有,有时候,不小心小推车的车轮被一小块砖头块一挡,整个车子就会侧翻,一车砖块就随之散落在地,就只好重新装一遍。就这样,反反复复,整个一上午,于晓光也数不清推了多少车砖块,铲过多少锨灰浆。但是在于晓光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决不能耽误两位匠人的用料。他心里清楚:这就是他于晓光的职责。

万事开头难。不论干什么事情,关键是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只要这第一步迈开了,那就会有成功的希望。但即使是达不到理想的目标,那至少也是一次经验,一种历练。在某种意义上讲,历练的过程就是积累财富的过程。

就这样,于晓光像是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一样,按时上工,按时下班,不知不觉已过了一周的时间,但是在这一周的时间内,他的双手的指头肚不知磨破过多少遍,老皮破了一层,又长出一层新皮,就像是一个小罗盘一样,一层层鲜红的肉纹,有时用力过大,指头肚就会流出几滴鲜红的血液,如果有时揉进去一粒沙子,那感觉就像是针扎般钻心的刺疼。手套也不知磨烂过多少副,全身的肌肉,关节没有不酸疼的地方,整个人就好像散了架一样。

但是,于晓光还是坚持下来了。可以说,这就是一个胜利。身体虽然很累,但是他的心里却反而更加坚强有力了。其实,在于晓光的知识海洋里,他懂得一个道理:身体的肌腱在刚开始受到大运动量的拉伸后,感觉就是很难受,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肌腱又重新经过自身的生理修复后,就会变的越来越有韧性,越有力量。这也就是不破不立的道理。

其实这个道理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也是许多事物发展的规律,它就像幼蝉脱壳一样,是一次生命的转折,也可以说是一个艰辛的“蜕变”过程。

时间来到了八月份,八月十日这天,于晓光的妹妹于红梅被青州市第一中学录取了。这个喜讯,全家人都为之高兴,在父母的心里,觉得自己的闺女有了出息,特别是于晓光,他除了对妹妹能考上青州市最好的高中而兴奋外,更让他为之激动而振奋的是,他相信妹妹三年以后肯定能够考上大学,一定会圆他心中的大学梦。

众所周知,青州市第一中学是青州市内最好的一所高中学校,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制度严谨,每年的高考升学率在整个青州市六所高中学校中是最高的。甚至在潍坊地区内每年的高考升学率也是名列前茅。所以,在人们的心中便有这样一个概念:只要考上了青州一中,基本上就已经迈进了大学的门槛。

中午时分,大哥和大嫂领着女儿盼盼也来到了爸妈这边,并且大哥手里提着几斤鸡蛋,祝贺妹妹考上了青州一中这所好学校, 二哥由于砖窑厂工作忙离不开,没有回家,二嫂抱着女儿琪琪也来到了爸妈这也,一家人像过节日一样包了好多水饺,喜悦的气氛洋溢在每个家人那灿烂的脸上。“妈妈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了。”于晓光在吃饭的时候,注意到了母亲高兴之余而显出的苍老,这一道道很深的皱纹,就好像是一道道沟沟坎坎,布满母亲那慈祥的脸上!

唉!岁月无情啊!辛苦操劳的母亲!

于晓光此时感到一阵心酸,他便端着碗站起身来,独自一人走到屋门口,他担心让亲人们看出他的这种伤感,“是啊,今天 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喜庆日子,不该这样。”于晓光在心里一遍的克制着自己。但是,母子之间的这种情感是最真实的!

自从于晓光懂事起,他就亲眼目睹了母亲对这个家庭所付出的操劳和艰辛。在家里,不仅操持着一大家人的一日三餐,同时每年都喂养着几头猪,圈养着几十只鸡,鸭,鹅。作为一种副业,添补家用。在庄稼地里,母亲也是干着男劳力一样的农活。这么多年来,于晓光就没有见过母亲轻松地睡过几个囫囵觉,早起晚睡,因为毎天都有一大摊子事情等着她去操办。一到冬天,母亲就喘的厉害,有时一口一口地吐痰,让人看着心里难受!“唉,我亲爱的妈妈!现在家里有我了,您和爸爸也该歇歇了!”于晓光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父母双亲。

午饭过后,于晓光和家人打过招呼后,便骑车去了工地。

说实在的,于晓光在工地上打工的这段时间内,他己和包工头张金德以及其他工友们之间的关系搞得相当不错了,他们对于晓光的为人处事评价也挺高。于晓光那为人豪爽,认真诚实的性格令工友们很情愿与他结交朋友。虽然在这些天里,于晓光的脸上胳膊被太阳晒的黝黑,甚至被晒爆皮,但是,他明显地感觉到身上的肌肉结实了许多,力气明显大了。加上他一米七五的个头,看上去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壮实青年。最近几天来,于晓光已开始渐渐地虚心向匠人们学习建筑技术了,本村的于明学和高成武也主动地帮他,从砌砖的横平竖直,灰浆的饱满程度,砖缝隙的大小,墙角墙面的垂直度,等等。诸多建筑要领都详细地在实际工作中传授给了于晓光。于晓光也是有时趁匠人们间歇的时候,用匠人的工具实干一下。包工头张金德对他这种好学能干的行为也给予了赞扬。

其中有一名女小工叫史云霞,她是朱旺镇史家村的,一米五的个头,扎一条马尾辫,瓜子脸,五官俊俏,活泼靓丽,是一个善良能干的姑娘,今年二十一岁。她 已经在建筑队干了有一段时间了,当她看到于晓光刚开始干有些吃力时,便主动友好地去帮他一下,并且有时随意地询问于晓光上高中的一些情况。于晓光也非常感谢她的热情帮助,并且很友好地回答了史云霞的问话。

是啊,工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忙,搞好团结,就像是一个战壕中的战友一样亲蜜无间。因为相识一场就是缘分,即使以后各奔东西,但是说不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就能再次遇到,甚至可能会互相帮上大忙,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山不转来,水在转,水不转来,人在转……

八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于晓光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刚走出红星村村囗时,正遇上本村的高中同学高敏骑着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也往家走,老同学见面,各自下了车。“于晓光,你下班了。”高敏首先打招呼。“嗯,高敏,你这是去哪里啦?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打工?”于晓光吃惊地问道。“我前几天听咱村的人说的,我现在就在这红星村小学上班,临时任代课教师,负责三年级语文,兼音乐课。有一周的时间了。”高敏说道。“噢,太好了!祝贺你成为了一名教师。”于晓光看着高敏那兴奋的样子赞美了她一声。二人便推着自行车边走边交谈。

其实,于晓光和高敏也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学,平时都比较熟悉,虽然交往不是很多,但互有好感。高敏从个头上看,一米五左右,刘海式的短发,圆圆的脸庞,弯弯的月牙眉,杏眼,俏鼻,樱桃口。温柔大方,活泼善良,是一个懂感情明事理的女孩子。

可是,于晓光对她的爸爸高冠杰却有些反感。高冠杰是西旺村的支部书记,已有些年头了,他高大魁武,面目冷峻,性情高傲,在村里的名声这几年不是很好。至于于晓光为何对高冠杰反感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以前生产队大集体时大哥于晓忠作为一小队的队长,曾经与书记高冠杰在各生产队的土地分配问题上发生了矛盾冲突,从此二人心中便产生了过结,于晓光也为大哥感到委曲。第二个原因是高冠杰近几年来经常与本村的两名中年妇女乱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曾经被邻居撞个正着,但是他身为村书记,村民们也只能敢怒不敢言,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然而,老于世故,盛气凌人的高冠杰仍然坐在他的“土皇帝”的位子上。

光阴似箭,时间过的真快。于晓光在工地上打工已快一个月了。八月底,到了妹妹于红梅开学的时间了,这天,于晓光特地向包工头张金德请了个假。早饭过后,于晓光骑车到镇区商店中给妹妹买了一件粉红色上衣,一条青色裤子和一双白色旅游鞋。回家后递给于红梅,“红梅,呆会儿换上这身新衣服和鞋子,毕竟你这是要到青州县城上高中,咱不能让别人觉得咱太寒酸了,需要什么你就和我直说,不要太委屈自己,我们全家人的希望就寄于你身上了。在青州第一中学学习期间,要自己照顾好自己,我过一段时间就去看你。”于红梅此时被哥哥的关心深深地感动了,顿时眼眶有些湿润,说话有些哽咽,“三哥,我知道咱家穷困,你挣钱难,还给我买这么好的衣服,我……”妹妹于红梅哽咽地说着,忍不住流下了两行热泪。“啥也别说了,红梅,坚强点!”于晓光一边亲切地给妹妹擦着眼泪,一边亲切地安慰着她。

一会儿,大哥大嫂抱着女儿也来到了爸妈这边,大哥给于红梅买了一大兜苹果,二嫂也抱着女儿过来,塞给了红梅三十元钱,二哥于晓平由于砖窑厂上班没能回来。

七点钟的时候,于晓光便把母亲给红梅做好的被褥包装好,同时把学杂费也塞到了被褥中,骑车带着妹妹和行李便赶往青垦路候车点。等妹妹坐上去青州县城的公共客车后,于晓光久久没有离去,他望着客车远去的方向,心中有一种感慨:“红梅,好样的!我相信你一定会给我们家挣气的!”

又过了几天,红星村村委大院的所有建筑已完工,紧接着建筑队又马不停蹄地转移到了青垦路东边的高家村工地。

继续阅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