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力荐小说推荐网
一个专门为书友推荐精彩小说的网站

小卒过河最新章节(于晓光小说全文阅读)

《小卒过河》第5章 青州县城之行

立秋节气过后,天气渐渐凉爽了许多,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但是,此时往往“秋老虎”还会有时让人感到燥热,可人们的心里却是舒服的,因为即将又到秋收的季节。说到秋收秋种,这几年,自从实行土地生产责任制以后,压稼人秋收及秋种已耗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结束,已经不再像以前集体生产队那时候,秋收秋种时间太长,那个时候人们都挤在一起磨洋工,混日头,出工不出力。而现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收过玉米后,耕地有大型旋耕机,播种有小型播种机,浇地有深水泵,电闸一合,“哗哗”的水便流进麦田。

现在的秋收秋种时间短,进度快,效率高,充分显示了现代农业革新的伟大壮举。寒露节气以前,积种就已全部结束。接下来,闲不住的庄稼人又把目光放到了外面的世界,赶集做小买卖的,卖豆腐的,炸油条的,出外打工的,等等。在人们的心里始终都有一个信念: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是永远的主题。

秋种结束后,于晓光打工的高家村工地又经过半个月的时间结束了。包工头张金德和另一处新工地还没有谈妥,这期间有几天的空闲时间,于晓光便决定趁这个间隙到青州一中看望一下妹妹于红梅。这天早上,于晓光给妹妹买了一身秋装,还有些水果蛋糕之类的东西。上午八点钟,他便骑车来到了青州一中的校门前。

青州市第一中学座落在青州县城的西南隅,南环路的北边,学校南面一公里外就是巍然壮丽,风景秀美的云门山,抬头南望,云门山山崖上硕大的“寿”字呈现眼前,端庄大气,红光普照着广茂的青州大地。

于晓光在青州一中校门口停了一会儿,只见学校大门正上方用正楷体写着“青州第一中学”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走进校门,一尊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全身白色塑像昂扬屹立在校园中央,塑像面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伟岸高大,庄严肃穆,伟人那潇洒,坚定,刚毅的神态令我们肃然起敬!塑像下面台基上用行书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鎏金大字。寓意深刻,它激励着无数的莘莘学子勤奋好学,立志成才。伟人塑像后面有一处独特的古老建筑群体,青砖红木结构,由厅堂轩廊构成的庭院,古色古香。厅堂前几棵古柏参天挺拔,枝繁叶茂。这便是古青州的教育圣地——松林书院。它是现代青州一中的前身,也是青州一中的发祥之地。古老的松林书院在一幢幢现代化的教学校,办公楼,宿舍楼的掩映下,显的清静幽雅,凝重深沉。

据史载,宋朝时期有“三元及第的一代贤相”王曾,幼时在此读书,后来高中状元,(至今王曾读书台尚在)因此松林书院名扬天下,倍受世人瞩目敬仰,这里也便成为了历代培养文人学士的摇篮。

其实,松林书院也是青州八大景观之一,“书院松涛”便是对松林书院的鲜明写照。静坐于庭院内,便可闻松涛阵阵,宛如书声朗朗,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而松林书院之所以被称为青州八景之一,除去松涛阵阵的景观之外,还与松林书院的独特建筑艺术和它跌宕起伏的历史渊源有关。松林书院作为青州的治学教育圣地,从它的建筑风格来看,青砖青瓦,朱栋画梁,飞檐翘首,钩心斗角,威严气派,彰显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精妙建筑艺术。而从松林书院的苍桑巨变的历史过程来看,它历经宋朝,明朝,清朝乃至民国近代,由于自然灾害的损坏和战争年代的战火摧残,各个时期历任青州德政显赫的知府州官,都对松松书院进行过不同规模的整修和扩建,让这一文化教育圣地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其中在书院内增建了“名贤祠”“乡贤祠”,以此来缅怀古青州仁德的忠臣贤士,比如: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王曾,富弼,钟羽正,冯琦,等等诸多政要文人。书院以“教书育人,缅怀名贤”而一代代地发扬它的优良治学传统,现今的青州一中也正是沿着这种优良的治学传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为祖国培育了无数的匡世人才。民国时期教育总长蔡元培亲笔题写的“勤朴公勇”更是作为青州一中的校训,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上下求索,砥砺前行。

于晓光见到妹妹于红梅后,兄妹俩既激动又高兴。于晓光首先向妹妹询问了一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情。当得知妹妹在校一切都很正常后,便把衣服包裹递到妹妹手里,并嘱咐她包里有五十元钱,让她小心收好。“哥,开学的时候,你们给我的钱还有,你还是把这五十元钱再拿回去吧,家里用钱的地方多,我在学校又用不了太多的钱。”妹妹于红梅一边说着一边从包裹里往外拿钱想还给哥哥于晓光。此时,她已被哥哥的关心,挂念,真心的为她付出,所感动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几乎就要夺眶而出。“别这样,红梅,让同学们看到不好,这些钱你一定要收下拿好,在这城市里上学不同于在乡下,在这没有零花钱是不行的,我知道上高中是非常艰苦的,平时你要买点营养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现在天逐渐变冷了,在星期天抽空到商店中买件厚点的衣服,不要怕花钱,有我们这一大家人供给你上学,你什么也不要担心,只有安心读书就行,要学会坚强点儿。”于晓光亲切地安慰了妹妹一番。“嗯,哥。”于红梅只好听从了哥哥的安排。

是啊,妹妹于红梅此时还能说什么呢?面对哥哥哥和家人们的关心,面对家庭的贫困,他在心里默默地下定了决心:“哥,你们就放心吧!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快到上课的时候,于晓光和妹妹分别,当他走出青州一中校门口的那一刻,心灵深处突然莫名地涌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既包含着他对妹妹的祝愿和期望,同时也包含着自己“弃文从农”的无奈与感伤。但是,他又随即蹬起车子昂起头飞快地向前方奔去。

于晓光这次来青州县城还有另一个计划,去新华书店找寻自己喜欢的书,以前在青州第五中学读高二的时候,于晓光随同其他同学在星期天来过这处新华书店几次,那个时候,他们比较喜欢读一些武侠小说,如《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等,从小说中欣赏武打,行侠仗义的美妙情节。而现在,他在新华书店内,目光却主要集中在哲学方面的书籍,名人传记,以及创业致富的书籍,他经过一番认真的翻阅后,最终买下了两本书:《苍生》和《走出迷惘》。

于晓光把书包好后,便走出书店,推着车子边走边看,沿着市府大街由西往东走,宽阔笔直的柏油路两旁是一棵棵枝叶茂盛的法国梧桐树,人行道内侧商店一家挨着一家,各式各样的物品摆满了柜台,购物者出出进进,络绎不绝。有的商铺内还放着高亢幽美的音乐,招揽着左顾右看的顾客。街道上行人步伐匆匆,自行车是当代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大街上不多见的小轿车,面包车则急驰而过,令行人望而兴叹,不论是步行者还是蹬车子的,都是一种快节奏的感觉,好像是要把以前浪费的大好时光现在要以加快的速度弥补过来一样。

当于晓光走到青州市政府大院门前时,他停了下来,向这庄严神圣的市政府大楼深情地注视着,“为人民取务”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镶嵌在大楼前面。人们清楚,作为青州市的政府首脑机关,青州市的所有重大决策都是出自于这栋市府大楼。也正是这栋大楼里的领导核心在时时刻刻关心着青州市所有老百姓的生活疾苦。也正是他们领导着勤劳的青州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前进。

“我坚信,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一定有能力和策略带领我们走出贫困,走向富强。”于晓光郑重地凝视着青州市政府大楼,心里默默地对领导班子寄予了高度的信任和期望。

于晓光在市政府驻地停留了一会儿后,便又骑车向前走,一路上,也记不清走过了几条大街。总之,一路上随处都见一架架高耸入云的建筑塔吊在楼盘的工地上转来转去地运送着各种建筑材料,工地上到处可见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建筑工人在忙碌。可以说,整个城市都已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的大建设中,当于晓光行至三零九国道时,远远就能看到青州市造纸厂的几根高大的烟囱正在向空中不停地“呼呼”喷着白烟,像几条巨龙一样在高空中随风飞舞。机器传出的“嗡嗡”声,雄浑有力。

作为一个农村的青年,平时也很少有闲余时间来一趟青州县城,对于城市的概况也没有多少了解。于晓光这次来县城,也只不过是见到了城市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但就是这很少的一部分,已让于晓光感觉到了城市已经进入了大发展的步伐中!

继续阅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